时间: 2025-04-26 16:2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23:22
偶书
王冕
圣主临朝问好官,岂无公论在长安?
野人不入麒麟画,御史都簪獬豸冠。
直北五更霜气重,江南三月雨声寒。
绣衣骢马金陵道,谁把梅花仔细看?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场景:圣主在朝堂上询问良好的官员,难道在长安没有公正的评论?那些乡野之人不入画中,而御史却都佩戴着象征权威的獬豸冠。北方清晨的霜气沉重,而江南三月的雨声却是寒冷的。绣衣骑马在金陵的道路上,究竟有谁能细致地欣赏那梅花的美丽呢?
王冕(1287年-1359年),元代诗人、画家,因其清新俊逸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且常常融入对社会时事的思考。
本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王冕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时事的关注和对理想官员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偶书》以简单的语言勾勒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诗中开篇即提到“圣主临朝问好官”,引出对当时政治的反思,暗示良官在朝堂上的稀缺。诗人用“岂无公论在长安”表达了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显示出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接着,通过“野人不入麒麟画”的比喻,反映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乡野之人无法进入理想的境界,显示出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而“御史都簪獬豸冠”则批判了那些表面上追求公正,实则腐败的官员。
后半部分的描写则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出孤独与沉重的情感。北方的霜气和南方的雨声交融,形成一种冷清的氛围,映衬出诗人内心的伤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一句“谁把梅花仔细看”,更是以梅花象征高洁的品格,质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究竟还有谁能静下心来品味生活中的美好。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交织在一起,使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关切与对理想官员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在动荡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作者传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真理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圣主”指的是谁?
“江南三月雨声寒”中,“寒”表示什么情感?
“谁把梅花仔细看”中的梅花象征什么?
与王冕的《偶书》相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的失落。在风格上,陶渊明的作品更倾向于理想化的世外桃源,而王冕则通过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展现了对社会的关切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