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48:30
虞刑论小故,夏誓殄渠魁。
好生虽大德,纵恶非圣裁。
官吏逞贪婪,树怨结祸胎。
法当究其源,剪锄去根荄。
蒙茏曲全宥,驾患于后来。
滥觞不堙塞,滔天谷陵颓。
总戎用高官,沐猴戴母頧。
玉帐饫酒肉,士卒食菜薹。
未战巳离心,望风遂崩摧。
招安乃倡议,和者声如雷。
天高豹关远,日月照不该。
俱曰贼有神,讨之则蒙灾。
大臣恐及己,相视若衔枚。
阿谀就姑息,华绂被死灰。
奸宄争效尤,无风自扬埃。
啸聚逞强力,谓是爵禄媒。
黎民亦何辜,骨肉散草莱。
倾家事守禦,反以结嫌猜。
恸哭浮云黑,悲风为徘徊。
赤子母不怜,不如绝其胚。
养枭逐凤凰,此事天所哀。
胡为尚靡定,颠倒陛与颏。
春秋戒肆眚,念此良悠哉。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48:30
感时述事十首 其七
作者: 刘基 〔元代〕
虞刑论小故,夏誓殄渠魁。
好生虽大德,纵恶非圣裁。
官吏逞贪婪,树怨结祸胎。
法当究其源,剪锄去根荄。
蒙茏曲全宥,驾患于后来。
滥觞不堙塞,滔天谷陵颓。
总戎用高官,沐猴戴母頧。
玉帐饫酒肉,士卒食菜薹。
未战巳离心,望风遂崩摧。
招安乃倡议,和者声如雷。
天高豹关远,日月照不该。
俱曰贼有神,讨之则蒙灾。
大臣恐及己,相视若衔枚。
阿谀就姑息,华绂被死灰。
奸宄争效尤,无风自扬埃。
啸聚逞强力,谓是爵禄媒。
黎民亦何辜,骨肉散草莱。
倾家事守禦,反以结嫌猜。
恸哭浮云黑,悲风为徘徊。
赤子母不怜,不如绝其胚。
养枭逐凤凰,此事天所哀。
胡为尚靡定,颠倒陛与颏。
春秋戒肆眚,念此良悠哉。
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深切忧虑。诗中提到,虞刑只因小事而受到重罚,夏朝的誓言也未能消灭首领。即便是好生之德,也不能避免恶行的存在。而官吏则借机贪婪,导致民众怨恨,祸根不断滋生。
法律应当追根溯源,铲除邪恶的根源。隐秘的宽恕只会将灾难留到未来。若不堵住恶源,水流就会汹涌而来,导致天翻地覆。高官指挥军队,却像沐猴而冠,士兵们却只能吃菜和薹。
未战心已离散,听到风声便崩溃。招安的提议如雷贯耳,但天高地远,日月不照。人人皆说敌人有神,若讨伐便会遭灾。大臣们顾虑自身安危,互相对视如同持枪。谄媚之风滋长,无所不在,结果只剩死灰。
奸贼竞争效尤,甚至在无风的情况下也能扬起尘埃。那些强权者以权谋私,视爵禄为媒介。百姓何罪之有,家破人亡,骨肉分离。倾家荡产以守护,却反而生出猜忌。
哀哭如浮云,悲风徘徊不去。赤子之母不怜惜,不如绝其根。养枭逐凤凰,真是天所悲哀。何以如此不安,颠倒了君主与臣子的地位。春秋之戒,岂是肆意妄为,想起这一切,令人感慨万千。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天池,元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元末明初时期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诗词多反映社会时事,关心民生,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
《感时述事十首》是刘基在元末动乱时期创作的一组诗,诗中深刻揭示了当时官场腐败、社会动荡、民众疾苦的问题。这首诗特别关注政治腐败和对民众的影响,抒发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及对未来的忧虑。
刘基的《感时述事十首 其七》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政治腐败和民众困境的关注。这首诗在用词上严谨、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诗中通过对法律与官吏行为的批判,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诸如“官吏逞贪婪,树怨结祸胎”便是对当时官场腐败现象的生动写照,表明了官吏的贪婪直接导致了民众的怨恨与灾难。诗人认为,法律应当追根溯源,只有铲除邪恶的根源,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此外,诗中对军队的描绘,如“总戎用高官,沐猴戴母頧”,不仅体现了对高官的讽刺,也反映了士兵们的苦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士兵们只能吃菜薹,显现出战争带来的艰辛与困苦,进一步强化了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刘基通过这首诗,呼吁人们关注现实,反思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
整首诗以社会政治环境为背景,表达了刘基对当时腐败现象的愤慨与对民众苦难的同情。通过对官吏贪婪、法律不公、民众困苦的描绘,反映出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体现了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这些意象通过生动的描绘,传达出深刻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省思。
诗中提到的“虞刑”主要是指什么?
诗中“士卒食菜薹”意在表达什么?
诗中提到的“阿谀就姑息”反映了哪个现象?
答案: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诗人对社会的关注点及表达方式的差异。刘基的《感时述事十首 其七》在对时局的反思上更为直接、激烈,展现了他作为元末明初一位诗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