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43: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43:25
原文展示:
池塘碧浸芙蓉面。莲房怨粉惊团扇。何处一声声。隔溪歌采菱。轻云流影急。秋入平芜色。寒雁几曾还。一江烟水寒。
白话文翻译:
池塘的水碧绿,浸透了芙蓉的面容。莲房中的花粉似乎在抱怨,惊动了团扇。不知从何处传来一声声歌声。隔着溪水,有人在唱着采菱的歌。轻盈的云彩流动着,影子急速变化。秋天已经深入了平坦的草地。寒雁何时归来?一江的烟水透着寒意。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小鸾,明代女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诗风著称。她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时节的景色,通过池塘、芙蓉、莲房、歌声等元素,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秋的景色,通过“池塘碧浸芙蓉面”和“莲房怨粉惊团扇”等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诗中的“轻云流影急”和“秋入平芜色”进一步强化了季节的变化,而“寒雁几曾还”和“一江烟水寒”则增添了一丝凄凉和孤寂的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季节变化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初秋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凄凉和孤寂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芙蓉面”指的是什么? A. 芙蓉花 B. 美丽的面容 C. 池塘的水 D. 莲房的花粉
“莲房怨粉惊团扇”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诗中的“寒雁几曾还”暗示了什么? A. 季节的变迁 B. 思乡之情 C. 时间的流逝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