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登报恩寺塔最上一层》

时间: 2025-04-26 14:03:20

诗句

报恩禅塔入云霄,万岁千秋翊圣朝。

讵谓天龙销烬后,尚馀铃铎度江飘。

高临巨浸浮天阔,下见深宫尽日遥。

回首乡园看不见,乱山残霭去迢迢。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03:20

原文展示:

报恩禅塔入云霄,
万岁千秋翊圣朝。
讵谓天龙销烬后,
尚馀铃铎度江飘。
高临巨浸浮天阔,
下见深宫尽日遥。
回首乡园看不见,
乱山残霭去迢迢。

白话文翻译:

报恩寺的禅塔直插云霄,
在万岁千秋的荣耀下支持圣明的朝代。
难道说天龙消失后,
依然有那余音袅袅的铃声飘荡在江面?
高高在上俯瞰浩瀚的江水,
远远可以看见深宫在阳光下显得遥远。
回头看故乡却是无影无踪,
只见那残留的山雾迢迢而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报恩禅塔:此塔位于报恩寺,是一种佛教建筑。
  • 翊圣朝:支持和辅助圣明的朝代。
  • 天龙销烬:传说中的天龙消失后,代表一种消逝。
  • 铃铎:佛教寺庙中用以敲响的铃铎,象征佛教的声音。
  • 巨浸:指宽广的江水,形容水面浩瀚。
  • 深宫:指皇宫,隐喻权力中心。
  • 乡园:故乡,家乡的田园。
  • 乱山残霭:指山间的雾气和山形,形象地描绘出远山的模糊。

典故解析:

  • 天龙: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象征着力量和护佑。
  • 万岁千秋:传统祝愿长久和永恒的词汇,常用于祝颂皇帝或国家的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子静,号文长,晚号青藤,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在诗中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思念。徐渭身处明末动荡时代,诗中既有对宗教的敬仰,也体现了对现实的感慨与不安。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报恩寺塔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宗教和历史的思考。开篇以“报恩禅塔入云霄”引入,表现塔的高耸和庄严,似乎在向世人传达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接下来的“万岁千秋翊圣朝”,不仅表达了对国家的祝愿,也隐含了对历史的思考,历史长河中哪些会被铭记,哪些又会被遗忘。

而“讵谓天龙销烬后,尚馀铃铎度江飘”则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沧桑,过去的辉煌虽已消逝,但依然留下了某种声音的回响。这里的“铃铎”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文化和信仰的象征,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后面的“高临巨浸浮天阔”,展现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的视野,浩瀚的江水和天际的辽阔,形成了一种极为开阔的空间感,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感。“下见深宫尽日遥”则将视线转向深宫,隐喻着权力的遥不可及,深宫之美好与现世的距离感,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和无奈。

最后“回首乡园看不见,乱山残霭去迢迢”中,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浓烈,乡园的模糊与山雾的迢遥,似乎在暗示着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故乡的向往。整首诗通过高远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现实和故乡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报恩禅塔入云霄:描述塔的高度,象征着信仰的巍峨。
  2. 万岁千秋翊圣朝:表达对皇朝永存的祝愿。
  3. 讵谓天龙销烬后:对过去辉煌的反思,提出疑问。
  4. 尚馀铃铎度江飘:即使消逝,声音仍在,象征文化的延续。
  5. 高临巨浸浮天阔:俯瞰江水,感受自然的浩瀚。
  6. 下见深宫尽日遥:权力的象征,表现出距离感。
  7. 回首乡园看不见: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出孤独感。
  8. 乱山残霭去迢迢:山雾的模糊,隐喻对过往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塔比作信仰的象征。
  • 拟人:铃铎的声音仿佛是时间的回响。
  • 对仗:前后句的结构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宗教、历史、故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历史沧桑时的孤独和对信仰的坚持,展现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报恩禅塔:象征着宗教信仰的高尚和永恒。
  • 万岁千秋:代表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历史的尊重。
  • 铃铎:象征着文化和信仰的声音。
  • 巨浸:形容自然的广阔和人生的渺小。
  • 深宫:象征权力的中心,暗含对现实的批判。
  • 乡园:代表故乡,承载着思乡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报恩禅塔”位于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南京
    • C. 杭州
    • D. 无锡
  2. “尚馀铃铎度江飘”中的“铃铎”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文化
    • C. 权力
    • D. 自然
  3. 诗人回首故乡时的感受是?

    • A. 温暖
    • B. 孤独
    • C. 欢乐
    • D. 忘却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登高》《登报恩寺塔》的对比:两首诗都有登高的主题,但《登高》强调的是对人生苦难的感慨,而《登报恩寺塔》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历史和信仰的思考。

参考资料:

  1. 《徐渭全集》
  2. 《明代诗歌研究》
  3.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过南安峡江下滩多石 其一 送张少卿知汉州用汉字韵 晓登文殊台观云海歌 访周道士 胡楚宾谣 莫能名庵二首 其一 送吴显道五首 太白山中吊二公子四首 其四 题少保黄先生赠孙教授竹 闻雁二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买闲钱 蛇盘鬼附 蔚荟 嗣继 酣歌醉舞 农穰 内三郎 室如县罄 知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爿字旁的字 面面圆到 双人旁的字 羽字旁的字 飞燕游龙 隹字旁的字 歹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