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27: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27:19
遣兴答李道源
作者:吴哲 〔明代〕
徒步何忧髀肉消,
赋归无待楚辞招。
摩娑药笼三年艾,
濩落人寰五石瓢。
蓑笠雨淹沧海钓,
斧斤晴趁白云樵。
游仙枕上西池月,
转觉东华曙色遥。
无论是徒步行走,何必担心肉会消瘦,
我写诗归来,不用楚辞的邀请。
我在药笼里摩娑,三年种艾草,
生活在世间,手持五石瓢。
穿着蓑衣和斗笠,雨中在沧海钓鱼,
晴天用斧头,趁着白云去砍柴。
在游仙的枕边,西池的月亮照耀,
渐渐感到东华的曙光远远地延伸。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吴哲,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生活和人情,常带有哲理性思考,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吴哲的隐居生活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然态度。李道源是他的朋友,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回应,展示了诗人与自然和生活的和谐关系。
《遣兴答李道源》是一首充满了淡淡哲思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开头两句,诗人以“徒步何忧髀肉消”开始,表明自己并不在意身体的消瘦,显示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接着,提到“赋归无待楚辞招”,更是表现出一种自信与自足,诗人的创作不需要外界的召唤。
后面的几句,诗人描绘了自己在自然中生活的情景:种艾、钓鱼、砍柴,构成了一个朴素而富有诗意的田园生活画面。诗人以“蓑笠”形象,体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令人向往。
最后两句提及“游仙枕上西池月,转觉东华曙色遥”,以月亮和晨曦象征梦幻与希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反映了诗人超然的心境和对自然的热爱,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淡泊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面对社会的压力和世俗的纷扰时,诗人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人对身体的消瘦有什么态度?
A. 关注
B. 无所谓
C. 担心
D. 绝望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楚辞”象征了__。
判断题:诗人认为生活的艰辛是不可避免的。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