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05:54: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5:54:07
点绛唇
来不须臾,去时又恐音尘绝。
紫箫声阕。便抵阳关彻。
佯笑尊前,只作寻常别。
罗巾摺。背人偷熨。
点点啼鹃血。
来时只是片刻,离去时又怕音信全无。
紫色的箫声已经停止,仿佛已抵达阳关之地。
我在酒杯前佯装微笑,只当是平常的别离。
轻柔的罗巾被折叠,背对着人偷偷地熨烫。
泪点滴落,如同啼叫的杜鹃血。
汪东,清代词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词作以清新脱俗、情感细腻著称。汪东的作品多描绘离愁别绪,常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雅士对离别、爱情的深切思索。正如诗中所描绘的场景,离别的种种感受在诗中被细腻地表现出来,体现了作者对情感的真挚体验。
《点绛唇》是一首情感浓烈的词作,诗人在短短的几句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头两句“来不须臾,去时又恐音尘绝”,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惆怅,仿佛是对情感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不安。这里的“音尘绝”不仅指失去联系的恐惧,也暗示了内心情感的孤寂。
接下来的“紫箫声阕”,则通过音乐的意象增添了离别的悲伤,紫箫的声音代表着一种美好却又短暂的情感体验,而“阳关”则是古人离别的传统象征,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主题。作者在此处巧妙地将音乐与离别结合,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情感氛围。
“佯笑尊前,只作寻常别”,则是一种自我安慰,表面上假装不在意,但内心却是波涛汹涌。最后“点点啼鹃血”,用杜鹃的啼叫暗示离别时的泪水,极具画面感与情感深度。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堪称描写离别情感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的中心思想是对离别的感伤与无奈,表现了人在面对分别时的复杂情感。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渲染,作者传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不可知的忧虑。
诗中“来不须臾”意指:
A. 来访的时间很短
B. 来访的人很多
C. 来访的心情愉快
“紫箫声阕”中的“紫箫”象征:
A. 欢乐
B. 离愁
C. 战争
“啼鹃血”暗示:
A. 战斗的胜利
B. 深切的悲伤与泪水
C. 愉快的心情
汪东的《点绛唇》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意象传达了离愁与思念。然而,汪东的写法更侧重于通过音乐和离别的场景展现情感,而李清照则更多地倾向于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