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16:31: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16:31:09
忆王孙
陈逸云 〔近代〕
一江风雨黯孤舟。
处处烽烟处处愁。
远树闲云宜晚秋。
雁声悠。
无限乡思人倚楼。
这首诗描绘了在风雨交加的江面上,孤舟漂泊的情景。四周尽是烽火连天,愁苦的情绪弥漫在每个角落。远处的树木和闲云在秋季的傍晚显得格外宜人,然而随着悠远的雁声响起,诗人无尽的乡思涌上心头,让他不由自主地倚在楼上,感慨万千。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古代典故,但画面中“烽烟”一词常常联想起历史中的战乱,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浓厚的情感底蕴。
陈逸云,近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在诗歌上有一定的成就,其作品多描绘情感与自然的结合,风格细腻。
这首《忆王孙》创作于动荡不安的年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时局的忧虑,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心声。
《忆王孙》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传达出深沉的乡思与对时局的忧虑。开篇“一江风雨黯孤舟”,以孤舟为切入点,勾勒出凄凉的画面,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接下来“处处烽烟处处愁”,则将视野扩展至四周的环境,烽烟四起,愁苦的氛围无处不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与孤舟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远树闲云宜晚秋”,在描写自然美的同时,诗人也在暗示一种希望或安慰,尽管外在世界动荡不安,但在自然的怀抱中依然可以找到宁静与美好。然而,随着“雁声悠”的出现,乡愁如潮水般涌来,让诗人不得不倚楼而叹,思绪万千。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时局的忧虑,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共鸣。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和对时局动荡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故乡的关切,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中“一江风雨黯孤舟”描述了什么样的情景?
诗的主题是什么?
“雁声悠”在诗中象征什么?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陈逸云的《忆王孙》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李白则是借酒抒发孤独与豪情。虽然两首诗的情感基调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