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7: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7:18
屏底歌残金缕。
座上花催蜡炬。
春枕酒醒时,又是绿波南浦。
春去。春去。帘外潺潺微雨。
在屏风底下,歌声已然残余,金色的丝线也已断绝。座上的花朵催促着蜡烛的燃烧。春天的枕头上,酒醒时分,已是南浦的绿波荡漾。春天走了,春天走了,窗外轻轻细雨纷飞。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杨慎,字用修,号云崧,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其工诗词,善用典故,风格清新脱俗。因其直言不讳而遭贬,后期生活困顿,然仍不断创作,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如梦令》创作于明代,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短暂而美好的感慨,可能与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社会的变迁有关。
《如梦令》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将春天的美丽与短暂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以“屏底歌残金缕”引入,意境幽静,仿佛置身于一个温馨的室内,歌声和金丝的意象交织出一种美好却又略显凋零的氛围。而“座上花催蜡炬”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花与蜡烛相辅相成,既象征着春天的繁盛,也隐含着生命的短暂。
在“春枕酒醒时,又是绿波南浦”中,诗人借酒醒的瞬间,勾勒出南浦的春景,传达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不舍。最后一句“春去。春去。”无疑是全诗的情感高潮,反复的“春去”不仅强调了春天的流逝,也引起了读者内心的共鸣,似乎在感叹人生的无常与短暂。
整首词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杨慎对春天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令人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短暂春光的惋惜与对美好生活的追忆,蕴藏着生命的哲思,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屏底歌残金缕”中“金缕”指的是什么?
诗中反复提到“春去”是为了表达什么?
下列哪个意象不出现在诗中?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但更强调了女性的情感细腻与对生活的感悟,风格与杨慎的《如梦令》形成鲜明对比。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表达,展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