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谢蜀王抚问赐药六首 其二》

时间: 2025-04-29 12:57:10

诗句

壤地三千里,弦歌五十城。

廷多汉长者,座有宋耆英。

立事多师古,行仁不近名。

愿存无逸戒,伫见治功成。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57:10

原文展示:

壤地三千里,弦歌五十城。廷多汉长者,座有宋耆英。立事多师古,行仁不近名。愿存无逸戒,伫见治功成。

白话文翻译:

这片土地广阔三千里,处处城池中弦歌不绝。朝廷中多是德高望重的汉代长者,座位上不乏宋代的贤士英才。处理事务多效法古人,行仁义却不追求虚名。希望保持不懈怠的警戒,期待着政治成就的实现。

注释:

  • 壤地:指土地,这里指国家的疆域。
  • 弦歌:指音乐和诗歌,这里泛指文化和教育。
  • 廷:朝廷。
  • 汉长者:指汉代有德行的长者,这里比喻朝廷中的贤臣。
  • 宋耆英:指宋代的贤士,这里比喻座位上的贤才。
  • 立事:处理事务。
  • 师古:效法古人。
  • 行仁:实行仁义。
  • 不近名:不追求虚名。
  • 无逸戒:不懈怠的警戒。
  • 伫见:期待。
  • 治功成:政治成就的实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孝孺(1357-1402),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希直,号逊志,浙江宁海人。他以忠诚、正直著称,因拒绝为明成祖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而被杀,成为忠臣的典范。他的诗歌多表现忠诚、仁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方孝孺在明代初期,对蜀王的抚慰和赐药表示感激,并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期望。诗中体现了作者对古代贤臣的敬仰和对仁政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国家的广阔疆域和文化的繁荣,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的深厚感情。诗中“廷多汉长者,座有宋耆英”一句,既表达了对古代贤臣的敬仰,也寄托了对当代朝廷的期望。作者强调“立事多师古,行仁不近名”,表明了自己处理事务的态度和行仁的原则,不追求虚名,而是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和人民做事。最后,作者希望保持不懈怠的警戒,期待着政治成就的实现,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和坚定信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壤地三千里,弦歌五十城。”:描绘了国家的广阔疆域和文化的繁荣,弦歌不绝,象征着国家的昌盛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2. “廷多汉长者,座有宋耆英。”:通过比喻,表达了对古代贤臣的敬仰和对当代朝廷的期望,希望朝廷中多有德高望重的贤臣。
  3. “立事多师古,行仁不近名。”:表明了自己处理事务的态度和行仁的原则,效法古人,不追求虚名,而是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和人民做事。
  4. “愿存无逸戒,伫见治功成。”: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和坚定信念,希望保持不懈怠的警戒,期待着政治成就的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汉长者”和“宋耆英”的比喻,表达了对古代贤臣的敬仰。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壤地三千里,弦歌五十城”,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对仁政的向往,体现了作者对古代贤臣的敬仰和对当代朝廷的期望,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和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 壤地:象征国家的广阔疆域。
  • 弦歌:象征文化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 汉长者、宋耆英:象征德高望重的贤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壤地三千里”指的是什么? A. 国家的广阔疆域 B. 土地的肥沃 C. 城市的繁荣 D. 人民的安居乐业 答案:A

  2. “廷多汉长者,座有宋耆英”中的“汉长者”和“宋耆英”分别指什么? A. 汉代的贤臣和宋代的贤士 B. 汉代的皇帝和宋代的皇帝 C. 汉代的将军和宋代的将军 D. 汉代的文人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再用晴窗气暖墨花春谢王胜之谏议惠金雀砚 再和王不疑少卿见赠 再答王宣徽 月新吟 月陂闲步 缘饰吟 雨岁锦屏之游不克见郑令因以寄之 雨犯吟 宇宙吟 与人话旧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脱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妻结尾的成语 侵伤 川字旁的字 宿猾 阿阁 棵儿 言字旁的字 犯上作乱 飞字旁的字 虎头蛇尾 丨字旁的字 发家致富 垒结尾的成语 席篾儿 风丝不透 反文旁的字 言之成理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