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1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16:12
夜来西风里,九天鹏鹗飞。
困煞中原一布衣。
悲,故人知未知?
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昨夜西风呼啸,九天之上的鹏鸟和鹗鸟高飞。
我这个在中原苦困的平民,感到无比悲伤,故友是否了解我的境遇?
我登上楼台,心中有千般感慨,却恨无上天的梯子,让我能直上云霄!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马致远(1255年-1325年),元代杂剧作家、诗人,号千里,生于今河北省。他是元代杂剧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作品的悲剧性和深刻的社会反映而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身为平民,感受到无奈与悲伤,尤其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中,愈加显得无力。
《金字经·夜来西风里》充分展现了马致远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的“夜来西风里”揭示了凛冽的秋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诗人以“九天鹏鹗飞”这一壮丽的意象,表达了他渴望追求自由与理想的心情。然而,接下来的“困煞中原一布衣”则将这种追求与现实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诗人自感在中原这片土地上,深陷于平民的苦恼之中。
“悲,故人知未知”进一步突显了诗人的孤独感与无助感,既是对友人的呼唤,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最后一句“恨无上天梯”更是诗人的情感高潮,表现出对无法实现理想的强烈渴望和无奈。整首诗通过抒情和意象的结合,生动展现了一个平民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无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表现出一种深切的人生感悟和悲凉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夜来西风里”中的“西风”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鹏鹗”代表了什么?
诗人对“故人”的感慨主要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金字经·夜来西风里》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
马致远这首《金字经》写他投谒不遇、天涯沦落之悲。 此曲以景起兴,也有人认为开头两句是梦境。接着连续化用了两个典故。“九天鹏鹗飞”,隐用了杜甫《奉赠严八阁老》“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的意境。雕鹗搏击长空,青云得志,恰为下文布衣潦倒的悲慨作一反衬。“困煞中原一布衣”,化用了《下第》的诗句。金朝诗人李汾《下第》诗云:“学剑攻书事两违,回首三十四年非。东风万里衡门下,依旧中原一布衣。”“九天”与“中原”一高一下,可谓“霄壤之别”。一个在九天中展翅高飞,一个却在功名场中“困煞”,构成鲜明的对比。“困煞”又写出了作者的懊恼与焦灼。他想尽办法改变命运,却始终不能如愿以偿,只能大叹一声“悲”。“悲”作为一字句在此时逼出,恰到好处,颇似从心底里迸发出的一声叹息。作者无奈的心情尽在这“悲”之中。“故人”一句,又添写出作者此时的孤独。 作者不甘“困煞”,而又无法解脱的深愤,在末两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登楼”补示出诗人抒感的地点,那西风雕鹗正是登高所见的景致,“登楼”又是文人临高凭眺、感怀起兴的习惯举动,所谓“登兹楼以四望,聊假日以锁忧”(王粲《登楼赋》)。然而“楼”与“九天”毕竟相去过远。“恨无上天梯”,既是实情,又是借喻,虚实相兼,增添了全曲悲凉沉郁的气氛。小令短短七句,将悲秋、不遇、孤独、失路的种种怨愤尽数包容,可以见出作者遣词命意的成熟功力。 这支小令以极其豪迈的语言,表现极其沉痛的情感,使人倍觉其沉痛。马致远的前期虽屡遭困顿而豪气犹在,豪放之中多有层面激抗争之音,这和其晚年作品的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