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01:37: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01:37:25
更无人处照无眠,宵长越显愁笺。
一生替泪已堪怜,何事化空烟。
故事玉堂都渺,旧情尘箧难捐。
何如萧寺伴枯禅,笼去访秋山。
在这个无人陪伴的地方,烛光照亮我不眠的夜晚,漫漫长夜愈发显露我的愁苦。
我这一生因泪水而倍感可怜,究竟是什么将我化作空中的烟雾呢?
往日的故事在玉堂内已变得渺小,旧情在尘封的匣子里难以舍弃。
不如去那萧条的寺庙陪伴枯禅,带走我对秋山的思访。
陈曾寿,清代诗人,字君穆,号澄斋,晚号小山,生于明末清初。著有《山谷集》等,诗风清新婉约,擅长山水田园诗,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人通过烛光的意象表达孤独感与对过往情感的怀念,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孤独与无奈。
《画堂春》以烛光为引子,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愁苦。开篇的“更无人处照无眠”便直接引入了诗人的孤独境地,烛光的微弱使得漫长的夜晚更加沉重。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层层递进,愁绪随着夜色的加深而愈发明显,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诗中提到“一生替泪已堪怜”,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叹息,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接着,诗人回忆往昔,感叹“故事玉堂都渺”,这些曾经美好的记忆如今显得如此渺小,似乎在时光的流逝中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最后,诗人提出“何如萧寺伴枯禅”,这一句表现了他对宁静和内心平和的渴望,选择在寂静的寺庙中寻求解脱,寄情于自然,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整首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全诗围绕孤独与怀旧展开,表现了诗人对失去过往的追忆,以及对内心宁静的渴望。通过烛光、旧情等意象,传达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中“更无人处照无眠”意指什么?
A. 有人陪伴
B. 孤独无助
C. 灯光明亮
“何如萧寺伴枯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繁华的向往
B. 对宁静的渴望
C. 对热闹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舊情尘箧”是指什么?
A. 新欢
B. 过去的情感
C. 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