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0: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0:33
几年面壁礼空王,
飞锡南询到海方。
大地山河归法界,
孤云野鹤寄行藏。
月明鹫岭千花现,
朝拥龙宫一苇航。
学道几人登彼岸,
漫因行脚叹津梁。
几年来,我在墙前静坐,礼敬空灵的佛王,
一路南行,求教于海边的高僧。
天地万物都归于法的境界,
孤云和野鹤则寄托于我行走的思想。
明月照耀下的鹫岭,千朵花盛开,
晨光中我乘一根苇船,朝龙宫而去。
修道的人有多少能够到达彼岸?
我只是因行脚而感叹这道桥梁的艰难。
作者介绍:
荣清是明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多以禅宗哲理为核心,语言简练,情感深邃。荣清在修道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荣清的修行旅途中,表达了他对佛教的理解以及对修行过程的感悟。普陀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荣清的这次访禅之旅不仅是对心灵的洗礼,也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送云松禅师朝普陀》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思想的思考与对修行的向往。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开头的“几年面壁礼空王”,即展现了作者对修行的执着与对真理的追求。接着的“飞锡南询到海方”,则暗示着追求智慧的旅途,南行求师,表现出一种谦逊求知的态度。
在自然的描绘中,诗人通过“月明鹫岭千花现”表现出一种和谐美好的境界,象征着修行带来的心灵升华。最后两句“学道几人登彼岸,漫因行脚叹津梁”,则引发对修行成功与否的思考,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在修行的道路上,真正能够到达彼岸的人又有多少呢?
整首诗浑然一体,虽有对自然的描写,但更深层次的是对内心世界的探寻与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逐句解析:
几年面壁礼空王
几年来我面对墙壁,恭敬地礼拜空灵的佛王。
飞锡南询到海方
我南行求教于高僧,携带着锡杖。
大地山河归法界
大地和山河都归于法的境界。
孤云野鹤寄行藏
孤云和野鹤寄托于我行走的思想。
月明鹫岭千花现
明月照耀下的鹫岭,千朵花盛开。
朝拥龙宫一苇航
早晨我乘一根苇船,朝向龙宫而行。
学道几人登彼岸
修道的人有多少能够到达彼岸?
漫因行脚叹津梁
我只是因行脚而感叹这道桥梁的艰难。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修行过程,探讨了修道的艰辛与人生态度,反映了诗人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在修行路上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面壁”的意思是?
“孤云野鹤”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津梁”比喻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荣清的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慨,但杜甫更侧重于历史与社会的观察,而荣清则侧重于个人的内心修行与对佛理的探求。两首诗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