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法吏》

时间: 2025-05-23 19:59:09

诗句

民有杀长吏,于理大悖之。

仁人根所自,吏德久已离。

击之柱后法,辇火救焚辎。

彼哉汉儒论,残贼忧软罢。

愿言敷国惠,以膏残民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19:59:09

原文展示:

法吏 民有杀长吏,于理大悖之。 仁人根所自,吏德久已离。 击之柱后法,辇火救焚辎。 彼哉汉儒论,残贼忧软罢。 愿言敷国惠,以膏残民痍。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民众中有人杀害了高级官员,这在道理上是极大的悖逆。仁爱的根源在于民众,但官员的道德早已远离。用法律来制裁这种行为,就像用火来救火一样。那些汉代儒者的论调,担忧的是残暴和软弱。我希望能广泛施展国家的恩惠,以治愈民众的创伤。

注释:

  • 杀长吏:指民众中有人杀害了高级官员。
  • 悖之:违背道理。
  • 仁人根所自:仁爱的根源在于民众。
  • 吏德久已离:官员的道德早已远离。
  • 柱后法:指法律。
  • 辇火救焚辎:比喻用火来救火,即用法律来制裁。
  • 汉儒论:指汉代儒者的论调。
  • 残贼忧软罢:担忧的是残暴和软弱。
  • 敷国惠:广泛施展国家的恩惠。
  • 膏残民痍:治愈民众的创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约1296-1370),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廉夫,号铁崖,浙江绍兴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讽刺性。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官员道德的沦丧,表达了作者对仁政的渴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动荡,官员腐败,民众生活困苦。作者通过此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官员道德沦丧的批判,以及对仁政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比喻,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官员道德的沦丧。首句“民有杀长吏,于理大悖之”直接点出了社会的不公,民众杀害官员在道理上是极大的悖逆。接着,“仁人根所自,吏德久已离”进一步强调了官员道德的沦丧,与民众的仁爱形成鲜明对比。后两句通过比喻和典故,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仁政的渴望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民有杀长吏,于理大悖之”:直接点出了社会的不公,民众杀害官员在道理上是极大的悖逆。
  2. “仁人根所自,吏德久已离”:强调了官员道德的沦丧,与民众的仁爱形成鲜明对比。
  3. “击之柱后法,辇火救焚辎”:通过比喻,用法律来制裁这种行为,就像用火来救火一样。
  4. “彼哉汉儒论,残贼忧软罢”:引用汉代儒者的论调,担忧的是残暴和软弱。
  5. “愿言敷国惠,以膏残民痍”:表达了作者对仁政的渴望,希望能广泛施展国家的恩惠,以治愈民众的创伤。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仁人根所自,吏德久已离”等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官员道德的沦丧。
  • 比喻:“击之柱后法,辇火救焚辎”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用法律来制裁的行为。
  • 典故:“彼哉汉儒论”引用了汉代儒者的论调,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社会不公和官员道德沦丧的深刻批判,以及对仁政的渴望。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杀长吏:象征社会的不公和官员的腐败。
  • 仁人根所自:象征民众的仁爱和善良。
  • 吏德久已离:象征官员道德的沦丧。
  • 柱后法:象征法律的制裁。
  • 辇火救焚辎:象征用法律来制裁的行为。
  • 汉儒论:象征传统的道德观念。
  • 敷国惠:象征国家的恩惠和仁政。
  • 膏残民痍:象征治愈民众的创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民有杀长吏”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A. 官员的仁爱 B. 社会的不公 C. 民众的道德 答案:B

  2. “仁人根所自”中的“仁人”指的是什么? A. 官员 B. 民众 C. 儒者 答案:B

  3. “击之柱后法”中的“柱后法”指的是什么? A. 道德 B. 法律 C. 仁政 答案:B

  4. “愿言敷国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A. 批判社会 B. 渴望仁政 C. 推崇法律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三吏》:通过描写官员的腐败和民众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 白居易的《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个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员的腐败。

诗词对比:

  • 杨维桢的《法吏》与杜甫的《三吏》:两者都通过描写官员的腐败和民众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 杨维桢的《法吏》与白居易的《卖炭翁》:两者都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比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员的腐败。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杨维桢的诗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元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以及杨维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杜甫诗选》:可以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与杨维桢的诗歌进行对比。
  • 《白居易诗选》:可以了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与杨维桢的诗歌进行对比。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虞美人 其三 月下听琴,西湖作 虞美人 中秋夜听雨寄冰怀大姊 虞美人 虞美人·菱湖晓行 虞美人 其二 晚春写况 虞美人 其四 虞美人 燕营巢 虞美人草 虞美人 山居与老妻夜话 虞美人(七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青字旁的字 人殊意异 咆哮如雷 石字旁的字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青开头的成语 包含诮的词语有哪些 齿字旁的字 支字旁的字 巾字旁的字 寒蕊 渠黄 竹笛 如坐云雾 包含偾的词语有哪些 安行疾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纠合之众 晩智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