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八达岭》

时间: 2025-04-26 22:32:19

诗句

丹梯直北通榆木,拂袖山烟百折登。

河注黄花衔二口,天低白草见诸陵。

行人尚忆回銮曲,碛岸曾移照妓镫。

旧迹荒寒非一概,不因六月有坚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32:19

原文展示:

丹梯直北通榆木,
拂袖山烟百折登。
河注黄花衔二口,
天低白草见诸陵。
行人尚忆回銮曲,
碛岸曾移照妓镫。
旧迹荒寒非一概,
不因六月有坚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八达岭的壮丽景色。画面上,直通北方的石阶通向榆木,山间的云烟缭绕,曲折而上。河水流淌,黄花在两岸盛开,天空低垂,白草映衬着远处的陵墓。行人仍然记得昔日的回返曲调,而沙岸的景象也曾映照着妓女的灯笼。旧日的痕迹在荒凉的寒冷中并不全然如此,六月时节并不会因冰雪而坚固。

注释:

  • 丹梯:指用红色石块或砖石修成的台阶。
  • 榆木:榆树,常用作建筑材料,象征坚固。
  • 拂袖:挥动衣袖,形容山风拂面。
  • 黄花:指黄花菜,常见于河岸。
  • 诸陵:指多处坟墓或陵墓,隐喻历史的沉淀。
  • 回銮曲:指古代皇帝回朝时的乐曲,寓意回忆往昔。
  • 妓镫:指妓女的灯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
  • 坚冰:形容六月时节依旧寒冷的情景,表现自然的反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良年,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诗风清新,擅长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个人情感。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人文景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描绘了八达岭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李良年的《八达岭》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的古诗,诗中展现了八达岭的壮丽景色以及历史的沉淀。诗的开头通过“丹梯直北通榆木”描绘出一条蜿蜒而上的石阶,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并暗示了通往高处的艰辛。随后的“拂袖山烟百折登”,更是将自然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山间的云烟与攀登的曲折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中“河注黄花衔二口,天低白草见诸陵”描绘了河流与山景交融的画面,黄花的点缀使得景色更加生动,而“诸陵”则让人思绪飘向历史的沉重,表现了对往昔的追忆。接下来的“行人尚忆回銮曲,碛岸曾移照妓镫”则通过对音乐与灯火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思考,形成了对比与呼应。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人情的关怀。最后一句“不因六月有坚冰”,则是对自然与人事的反思,表现了岁月流转中不变的冷暖,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丹梯直北通榆木:描绘石阶的直通北方,强调地理位置与人迹罕至的感觉。
  2. 拂袖山烟百折登:展现攀登过程中的艰辛与自然的神秘。
  3. 河注黄花衔二口:自然与花草交融,生动描绘出河流的美丽。
  4. 天低白草见诸陵:通过白草与陵墓的意象,映射历史的沉重。
  5. 行人尚忆回銮曲:怀念历史中的乐曲,表现对往昔的追忆。
  6. 碛岸曾移照妓镫:反映社会风俗,人与自然的互动。
  7. 旧迹荒寒非一概:对比过去与现在的荒凉,感叹时光流逝。
  8. 不因六月有坚冰:自然的反常,象征着生活的无常与变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烟比作拂袖,生动形象。
  • 对仗:如“河注黄花,天低白草”,形成和谐美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使其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八达岭的自然景色与历史遗迹,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梯:象征通向理想与目标的道路。
  • 山烟:代表自然的神秘与变化。
  • 黄花:象征生命的绚烂与短暂。
  • 诸陵:代表历史的沉淀与人文积淀。
  • 回銮曲:寄托着对过去的怀念与情感。
  • 坚冰: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与自然的反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丹梯”主要指什么?

    • A. 石阶
    • B. 悬崖
    • C. 河流
    • D. 山峰
  2. “拂袖山烟”中的“拂袖”表示什么?

    • A. 轻轻摆动
    • B. 风吹过
    • C. 暴风雪
    • D. 轻声细语
  3. “六月有坚冰”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春天的期待
    • B. 对自然的不满
    • C.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A. 石阶
  2. A. 轻轻摆动
  3. C.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对比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但李白更注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李良年则在自然与历史的交融中表达了更为深沉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魅力》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渡汉江(一作戴叔伦诗,题作江行) 题农父庐舍 寻西山隐者不遇 左掖梨花 杂剧·四丞相高会丽春堂 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张君瑞害相思(第三本) 拙鲁速 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草桥店梦莺莺(第四本) 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张君瑞庆团园(第五本) 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崔莺莺夜听琴(第二本)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弹丝品竹 父字头的字 戈字旁的字 没深没浅 瞻避 虎豹狼虫 包含鹜的词语有哪些 国安民泰 乘舆播越 玉石难分 时润 山厨 开甲 山字旁的字 十字旁的字 包含坞的词语有哪些 凵字底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