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1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12:20
秣陵无好丝,但夸织工巧。
非徒经纬多,亦贵颜色姣。
承平之日甲天下,水载以舟陆运马。
富商大贾工负贩,仰给至无游手者。
兵燹以来未复业,湘乡相公发军帖。
招集四方织户来,吱吱轧轧机房开。
机房开,丝不贱。
火船载丝出洋去,富者乾没贫不便。
今年丝价高于珠,我见童子泣路隅。
自言家有织机匠,年年衣食才有余。
而今十机不织一,身闲那得摇丝车。
我为童子三叹息,长官机捐设正急。
秣陵没有好的丝绸,但却夸赞织工的巧妙。
不仅是经纬线多,颜色更是美丽。
在太平盛世时,丝绸能称霸天下,
水路运输船只,陆地上马车畅通。
富商大贾负担着交易,自然无游手好闲之辈。
自从兵灾以来,丝绸业未能复兴,湘乡的相公发了军令。
召集四方的织户,机房里轧轧作响。
机房开了,丝绸不再便宜。
火船把丝绸运往海外,富人赚钱,穷人却受苦。
今年丝价超过珠子,我见一个孩子在路边哭泣。
他说他家有织机匠,年年能有剩余衣食。
而如今十台织机中只有一台在织,闲着的工人难以摇动丝车。
我为那个孩子叹息三声,长官急需设立织机。
邓嘉缉是清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主要以其诗作而知名。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对民生的关怀与忧虑。
这首诗写于清代,正值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丝绸业受到严重影响。诗人通过描绘织工的辛酸与时代的变迁,反映了经济萧条与民众疾苦的现实。
《秣陵织业行》是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经济变迁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秣陵地区织业的描绘,揭示了因战乱带来的经济衰退和民众的苦难。诗的开头描述了丝绸的美丽与工匠的巧手,表现出对传统手工业的赞美与自豪。然而,随着战争的频繁,丝绸业遭遇重创,诗人通过“兵燹以来未复业”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痛惜。 诗中的孩子因家庭困顿而哭泣,反映了经济困境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令人心痛。诗的最后,作者为孩子的命运感到叹息,显示出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历史变迁带来的巨大影响,具有深厚的社会意义。
整首诗揭示了战乱对经济的破坏及普通人民生活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中提到的“秣陵”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中提到的“丝价高于珠”是指什么?
诗中“童子泣路隅”表达了什么情感?
两首诗都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但侧重点不同。《秣陵织业行》更关注经济与民生,《夜泊牛渚怀古》则更倾向于历史的回顾与人事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