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折杨柳歌 其三》

时间: 2025-07-28 11:14:12

诗句

放马孟津岸,饮马孟津河。

虽是虏家儿,爱听汉儿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1:14:12

原文展示:

折杨柳歌 其三
放马孟津岸,饮马孟津河。
虽是虏家儿,爱听汉儿歌。

白话文翻译:

在孟津的岸边放马,在孟津的河里饮马。
虽然他是敌人的孩子,却喜欢听汉人的歌谣。

注释:

  • 放马:放开马匹,让其自由活动。
  • 孟津:指的是孟津,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是黄河的一段水域。
  • 虏家儿:指的是敌人的孩子,这里可能暗指北方的游牧民族。
  • 汉儿歌:指汉族人的歌谣,代表着汉文化。

典故解析:

  • 孟津: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诗篇。这里的饮马象征着交通和交流。
  • 虏家:在古代中国,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汉人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常常成为文学作品的主题。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攀龙,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及人情。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正值汉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融的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文化现象。

诗歌鉴赏:

《折杨柳歌 其三》通过简单的描写,展现了汉文化的包容性与吸引力。诗中描绘的孟津河岸,既是自然风光的写照,也是文化交流的场所。放马与饮马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洒脱与自由,仿佛在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尤其是最后两句,虽然提到“虏家儿”,却强调了他对汉人歌谣的喜爱,表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欣赏和接纳。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反映了李攀龙对美好人性的一种向往,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和谐共处的期待。诗人通过平淡的措辞和生动的意象,展示了深刻的文化思考,使这首诗在简约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放马孟津岸”:描绘了在美丽的河岸上,马匹自由自在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轻松的生活态度。
    • “饮马孟津河”: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环境的优美,河水清澈,适合马匹饮水。
    • “虽是虏家儿”:提到敌人的孩子,暗示着文化的冲突和距离。
    • “爱听汉儿歌”:却表现出对汉文化的亲近与喜爱,突显了文化的交融。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工整,具备对称美。
    • 意象:通过“马”、“河”等意象,传达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比喻:将人和马的自由畅快比作一种生活状态的向往。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表达了一种包容与欣赏的情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和谐的美好期望。

意象分析:

  • 孟津:象征着交通与交流,代表着文化的交汇。
  • :象征着自由与生活的洒脱。
  • :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表达,体现出汉文化的魅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放马孟津岸”中“放马”意指: a) 驯马
    b) 让马自由活动
    c) 赛马

  2. 诗中提到的“虏家儿”是指: a) 汉人的孩子
    b) 敌人的孩子
    c) 诗人的孩子

  3. 该诗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关系? a) 对立
    b) 交融
    c) 隔绝

答案:

  1. b) 让马自由活动
  2. b) 敌人的孩子
  3. b) 交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李攀龙在《折杨柳歌 其三》中表现的对文化交融的欣赏形成鲜明对比。杜甫的诗歌关注社会的苦难,而李攀龙则展现了文化的和谐与包容,两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李攀龙研究》
  • 《古诗词鉴赏技巧》
  • 《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文化交融》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竹枝歌三首 其二 洞庭舟中赋时至治二年二月 竹枝词十首 其二 竹枝词 其二 竹枝歌 竹枝 其三 竹枝词十二首 竹枝歌 竹枝词十二首 竹枝词十八首 其七 竹枝歌六首 其二 自温州抵处州途中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情重姜肱 新附 双人旁的字 几字旁的字 苦海茫茫 身字旁的字 盖面 包含矣的词语有哪些 洗心经 广字头的字 贵壮贱老 亡魂丧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包含仗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干的词语有哪些 快悦 儿字旁的字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