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12:5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12:55:42
春光日已暮,策杖过柴门。
杨柳隔溪笛,桃花何处村。
古风看父老,揖客有儿孙。
兴尽归途晚,苍然烟水昏。
春天的阳光已经渐渐暗淡,我拄着拐杖走过了柴门。
杨柳树旁传来隔溪的笛声,不知道桃花开在什么地方的村庄。
老年人穿着古朴的衣服,见到客人时都会礼貌地行礼,身边都有儿孙相伴。
游玩兴致已尽,归路显得有些晚了,远处的烟水一片朦胧。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杨柳”和“桃花”常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古风则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强调了与自然和人文的和谐关系。
作者介绍: 侯光第,清代诗人,擅长古体诗,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春郊晚步》创作于清代,正值春天,诗人可能在一次外出散步时受到周围美景的启发,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春郊晚步》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诗作。诗中描绘了一个黄昏时分的春天乡村景象,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世界。开篇即以“春光日已暮”引入,营造出一种温柔而略带惆怅的氛围,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接着,诗人用“策杖过柴门”的动作,表现了自己的老去与身世的变化,隐含了一种对过去青春的怀念。
“杨柳隔溪笛,桃花何处村”一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和谐美。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现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此处的“笛声”富有音乐感,似乎在呼应春天的气息,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古风看父老,揖客有儿孙”则展现了乡村的人情味,诗人通过描绘老人的风采和家庭的温馨,传达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亲情的珍视。最后两句“兴尽归途晚,苍然烟水昏”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让人思考人生的旅程与归属。整体来看,诗歌在描写春天的美景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感悟,既写景又抒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乡村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思索。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景物有哪些?
诗人用什么工具走过柴门?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