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01:2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01:21:11
此身未有生,天地本无此。
忽此从何来,天地遗渣滓。
渣滓一归尽,飞奔尽停已。
复得还自然,斯乃造化理。
逍遥无何乡,庸非所居里。
奚以系戚欣,随化为进止。
渊明千载心,先生会深旨。
栗里与梅峰,相望咫尺里。
白杨多悲风,黄壤多蝼蚁。
此自伤世情,先生本无已。
这身体之前并没有生命,天地之间本来没有我这个存在。
忽然间我从何而来,天地只留下了我这渣滓。
当这渣滓一切归于无,飞奔而去的时候,也就停止了。
重新回归自然,这才是造化的真理。
逍遥自在没有什么地方,哪里是我所安居的所在。
何必去牵挂快乐与忧愁,随时随地都可随化而止。
陶渊明千年留存的心境,老师您必定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在栗树和梅峰之间,相望不过咫尺之遥。
白杨总是悲风萧瑟,黄壤上总是蝼蚁成群。
这只是我对世间情感的伤感,您本无所挂碍。
作者介绍:王佐(汝学)是明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诗风受田园诗的影响,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反思。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王佐晚年之际,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反映出他对人世无常的深刻理解。
此诗以其独特的哲理思考和深沉的情感表达而引人注目。诗中,王佐通过对自我存在的反思,探讨了生命的虚无与自然的归宿。他的语句简练却意蕴深厚,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整首诗给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感觉,仿佛在与天地对话,追寻生命的本质。尤其是“复得还自然,斯乃造化理”一句,表达了他对自然归宿的向往,体现了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的理念。
对比起陶渊明的田园诗,王佐的诗更为抽象,强调了存在的无常与个体的渺小。他通过栗树和梅峰的对望,描绘了一种自然的和谐之美,同时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表现了对世事的无奈和对自由的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是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归属,强调个体在宇宙中的渺小和对自由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渣滓”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逍遥无何乡”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佐的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比,前者更侧重于存在的哲学思考,而后者则强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享受。两者都以自然为背景,却展现出不同的情感深度和思考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