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14:4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14:46:16
雕墙曲院凉风里,水上歌声起。
寻常野老不知愁,荡入月明深处采鸡头。
朝元阁上承平事,恍惚犹堪记。
一番亡国恨悠悠,红藕花残夕殿闭清秋。
在凉风习习的雕墙曲院中,水面上传来歌声。
那些普通的乡野老人却没有忧愁,
他们在明月下的深处摇荡着,去采摘水中的鸡头(即水生植物)。
在朝元阁上回想往日的太平盛世,恍惚间仍然记得。
一阵亡国之恨在心头萦绕,
红藕花已凋残,夕殿也因清秋而紧闭。
杨圻,清代诗人,因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而受到关注。他的诗风婉约,情感细腻,常常结合个人经历与历史背景,表达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诗人通过对美景的描绘,引入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反映出时代的悲剧与无奈。
《虞美人 月下过北海》是杨圻在描绘北海夜景的同时,深刻地融入了对历史的思考。开篇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环境,凉风习习,水面上传来的歌声让人感到宁静。这里的“雕墙曲院”与“水上歌声”构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然而,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却引入了对亡国痛苦的反思。
“寻常野老不知愁”,表面上看似平静的生活,实际上却掩盖了潜在的忧伤。诗人通过对比,揭示了人们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奈和悲哀。尤其是“朝元阁上承平事,恍惚犹堪记”,让人感受到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力感。
最后两句则是情感的高潮,“一番亡国恨悠悠,红藕花残夕殿闭清秋”,将个人的哀愁与国家的悲剧交织在一起,表达出深切的历史感与无尽的遗憾,令人感伤。
整首诗通过对北海月下景色的描绘,结合个人的历史感受,表现出对国家沦陷的惋惜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情感层次丰富,极具感染力。
诗中“雕墙曲院”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环境?
A. 热闹的市集
B. 清幽的庭院
C. 荒凉的山野
D. 繁华的街道
“亡国恨”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B.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对国家沦亡的悲痛
D. 对自然的热爱
“红藕花残”象征着什么?
A. 新生
B. 美好事物的消逝
C. 生命的延续
D. 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