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0:39: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0:39:57
作者:杜芷芗 〔近代〕
颓然一醉堕华颠,
皓月当空照大千。
虫语喧时人语寂,
莫嫌露冷早酣眠。
在这醉意朦胧的中秋夜,我满心欢愉,仿佛要沉浸在华丽的梦境中。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广袤的天地,虫鸣声此起彼伏,而人们却显得安静无声。不要因为露水的寒冷而嫌弃,快快入睡,享受这美好的夜晚吧。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与丰收。诗中提到的“皓月”正是中秋的代表,表现了对团圆与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虫鸣作为自然之声,与人声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意境。
作者介绍:杜芷芗,近代诗人,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中秋之际,诗人在月光下感受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生活的感慨,反映了对传统节日的珍视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中秋夜二首 其一》通过优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中秋夜的宁静与美丽。诗人在皓月下陶醉,借助月光的普照,感受到天地间的无限广阔。而虫鸣声的喧闹与人声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人们在美好时刻却常常忘却与自然的交流。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劝诫自己和他人不要因为露水的寒冷而对美好夜晚心生嫌弃,鼓励人们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每一刻。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时刻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生活态度的积极追求,呼唤人们珍惜身边的美好。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皓月”指的是什么?
“虫语喧时人语寂”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境?
诗人在最后一句劝诫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