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23:5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23:53:44
洁己存心归大善,常行恻隐之端。
慈悲清静亦频观。希夷玄奥旨,三教共全完。
别子休妻为上士,悉捐财色真餐。
长全五脏得康年。功成兼行满,真性入仙坛。
保持清白的心灵,追求伟大的善行,
常常表现出对他人的怜悯之情。
慈悲与内心的宁静也要时常观照,
追求那深奥而玄妙的道理,三教(儒、道、佛)都能得到圆满。
舍弃妻子儿女,成为高尚的士人,
放弃财富与色欲,真正的食物是这种修行。
保持五脏的健康,获得长寿。
功成之后,行满天下,
真实的自性便能升入仙界。
王哲,元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主要以道教思想为创作核心,其诗词多表现出修行与哲理的结合,关注心灵的修炼和道德的提升。
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源于道教的修行理念,以及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由于元代的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开始寻求精神的寄托与内心的宁静,王哲的作品便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哲学思潮。
《临江仙 道友问修行》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展现了诗人在修行道路上的思考与感悟。诗中强调“洁己存心”,这是修行的基础,意味着要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的信仰。接着,诗人提到“常行恻隐之端”,强调对他人悲苦的关怀,这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修行者应有的态度。接下来的“慈悲清静”则是修行过程中的重要境界,只有内心真正的平静和慈悲,才能看见更深的道理。
诗中的“别子休妻为上士”,直面了修行者为了追求更高境界而做出的舍弃,这种放弃不仅是对物质的超越,也是对世俗关系的超脱。通过“悉捐财色真餐”,诗人传达了修行者应当追求的真实与内心的满足,财富与欲望在这一过程中显得微不足道。
最后,诗人在总结中提到“功成兼行满,真性入仙坛”,表达了修行者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练与修行后,最终得到的圆满与升华。这种从内心出发的修行,不仅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修行与内心的提升。诗人通过对修行过程的描绘,强调了内心的宁静、慈悲以及对物质欲望的超越,最终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灵魂的升华。
诗中提到的“三教”指的是哪三种教义?
诗中提到的“长全五脏得康年”意指什么?
诗中“别子休妻为上士”强调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