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4: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4:16
作者: 杨士奇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城东诸孙与我孙,
兄弟同延老成教。
记诵讲说课学程,
日就月将见成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孙子和其他孙子们的期望与关爱。诗人希望他们在知识的学习和道德的培养上一起进步,兄弟般的情谊能够共同延续。通过记诵和讲解课程,他们定能在日积月累中取得显著的成就。
该诗虽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老成教”可以理解为家族教育传统,反映了中国古代重视家庭和师道的文化背景。
杨士奇(1488年-1559年),明代著名政治家、学者,曾任礼部尚书。以其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学术的贡献而闻名。
该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科举教育盛行的时期,传承教育文化的重任落在了长辈身上,反映了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家庭教育的期望。诗中提到的“兄弟同延”,不仅展现了家庭的和谐,也体现了教育的共同性。诗人在这里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教育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个人的努力,还和家庭与兄弟之间的情感支持密不可分。通过“日就月将见成效”的描绘,诗人充满信心地展望着未来,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努力,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种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后代期望的深情,正是中华文化中对教育的重视与传承的体现。
整首诗围绕家庭教育的传承与重视,传达了对下一代的美好期望和信任,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家族观念和教育观念的深厚。
诗中提到的“诸孙”是指什么?
A. 祖父
B. 许多孙子
C. 兄弟
D. 学生
“日就月将见成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悲观
B. 对教育的信心
C. 对家庭的失望
D. 对生活的厌倦
比较杨士奇的《寄长儿韵语》与孟郊的《游子吟》,两者均表达了对后代的期望与关爱,但前者更侧重于教育的意义,而后者则强调了母爱的深沉与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