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渔歌子 其十》

时间: 2025-05-18 10:46:53

诗句

腊鼓鼕鼕祀海神。

垂髫戴白趁墟人。

衣食足,屋庐新。

何必桃源始避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10:46:53

原文展示:

腊鼓鼕鼕祀海神。
垂髫戴白趁墟人。
衣食足,屋庐新。
何必桃源始避秦。

白话文翻译:

过年时打着鼓,祭祀海神。
小孩头上戴着白色的帽子,跟着村民去集市。
衣食丰足,房屋新颖。
何必追求桃花源,逃避秦朝的统治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腊鼓:指腊月的鼓声,古时用来祭祀。
  • 鼕鼕:鼓声的拟声词,形容鼓声响亮。
  • 垂髫:指小孩子,特指幼童,头发尚未长长。
  • 戴白:古代在丧事中常戴白色,象征哀悼。
  • 趁墟人:指赶集的人,墟是集市的意思。
  • 衣食足:形容生活富裕,衣食无忧。
  • 屋庐新:指房屋新颖、美好。
  • 桃源:指桃花源,传说中的理想社会。
  • 避秦:指避开秦朝的统治。

典故解析: 桃花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象征着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代表着逃避现实的美好乌托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公渚,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活跃于民国时期。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社会动荡和人们对理想生活向往的背景下,抒发了对现实安宁生活的珍惜,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质疑。

诗歌鉴赏:

《渔歌子 其十》以简单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展现了人们在腊月祭海神的传统习俗。诗中小孩的纯真和村民们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朴素生活的赞美。诗句“衣食足,屋庐新”描绘了生活富足的状态,体现了诗人的知足常乐。最后一句“何必桃源始避秦”则发人深省,诗人以桃花源的理想与现实相对照,质疑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执念,提倡珍惜当下的生活。整首诗在描绘节日气氛的同时,融入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腊鼓鼕鼕祀海神:描绘节日气氛,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
  2. 垂髫戴白趁墟人:通过小孩的形象,传达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3. 衣食足,屋庐新:强调生活富足,体现了对平凡幸福的追求。
  4. 何必桃源始避秦:以桃花源为对照,提出深刻的社会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形成对称美感。
  • 比喻:桃花源用作理想生活的象征,增强了诗的思想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珍惜,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腊鼓:象征着传统与祭祀。
  • 垂髫:代表纯真与童年。
  • 桃源:象征理想与逃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腊鼓”指的是哪个节日的鼓声?

    • A. 春节
    • B. 腊月
    • C. 元宵节
    • D. 端午节
  2. 诗中提到的小孩头上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

    • A. 红色
    • B. 白色
    • C. 蓝色
    • D. 绿色
  3. 桃花源象征着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社会
    • C. 战争
    • D. 商业繁荣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黄公渚的《渔歌子 其十》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黄公渚更加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珍惜,而陶渊明则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避世之地,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与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解读与赏析》

相关查询

恭上人求偈戏赠二首 哭孙行之二首 题陈主学达观堂二首 病起夜坐读书一首 韩祠三首 其二 送山甫赴岭口仓五言二首 其一 得归 杂咏一百首·柳下惠 明皇幸蜀图 又一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倒八字的字 亲当矢石 音字旁的字 辈作 底土 冠绝时辈 乚字旁的字 两点水偏旁汉字大全_两点水常用字详解 转碟 苗字旁的汉字有哪些_苗字旁的字 崇洋媚外 持鳌下酒 包含暗的词语有哪些 火言火又念什么字?火言火又的拼音及写法详解 悬繁体字怎么写?悬字繁体书写详解_汉字繁体学习 柴火钱 彑字旁的字 入字旁的字 一个皮一个页读什么字_一个皮一个页的拼音与写法详解 探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