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0 19:27:16
满江红 闻往岁帝城烟火之盛,甲于天下,今年元夜,作客都门,适逢新禁,凄然独坐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原文展示:
夜火春宵,说此地上元尤胜。烟焰里烘桃炙柳,飘梅灺杏。绣羽花冠筒内放,缃苞翠蔓竿梢映。紫葡萄十丈满池莲,丝丝凝。玛瑙寺,秋千竞。琉璃厂,筝琶盛。更钿车麝帕,嬉游不定。今夜凤城偏寂寂,一灯微耿人初病。只角残吹到第三声,何心听。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春夜的烟火中,元宵节的热闹更是显得特别。烟火中映照着桃花、柳树,梅花和杏花也随之飘荡。绣羽花冠在筒中绽放,缃色的花苞与翠绿的蔓藤交相辉映。紫色的葡萄覆盖着十丈宽的池莲,丝丝的烟雾弥漫。玛瑙寺前,秋千在竞相摇摆;琉璃厂中,筝和琶的乐声热闹非凡。更有金车和麝香帕,游人嬉戏不已。然而今夜的凤城却显得格外寂静,只有微弱的灯光照亮,令人倍感孤寂。耳边只听到角声渐渐吹到第三声,心中无奈,怎能再去聆听?
注释:
- 夜火春宵:指的是元宵节的烟火表演。
- 烟焰:烟火的火焰。
- 桃炙柳:桃花和柳树在烟火下的美丽景象。
- 缃苞翠蔓:缃色花苞和翠绿的蔓藤。
- 玛瑙寺:指的是一个寺庙,象征着宁静的生活。
- 凤城:指的是古都,象征着繁华与热闹。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维崧,清代诗人,以词曲见长,尤其擅长描写生活中的细腻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宵节,诗人身在都城,因新禁令无法参与盛大的烟火庆典,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以元宵节的烟火为背景,描绘了繁华的场景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开篇就将夜晚的烟火场面勾勒得生动而美丽,诗人在繁华的景象中却感到孤独。通过对绣羽花冠、紫葡萄、秋千、琉璃厂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欢腾,但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逐渐流露出对往岁盛况的怀念以及对当下处境的无奈。最后,诗人只听到微弱的角声,暗示他内心的失落和对热闹的渴望,却又感到无能为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人们在欢乐中难以掩饰的孤独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夜火春宵:描绘了元宵节的夜晚,火光闪烁。
- 说此地上元尤胜:强调了此地的元宵节特别热闹。
- 烟焰里烘桃炙柳:烟火中映照出桃花和柳树的景象。
- 飘梅灺杏:梅花和杏花随烟火飘荡,增添了节日氛围。
- 紫葡萄十丈满池莲:形象地描述了盛开的池莲与葡萄的美丽。
- 今夜凤城偏寂寂:对比繁华与孤寂,表现出诗人的失落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节日的烟火与美丽的花草相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如“缃苞翠蔓”,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秋千和乐器拟人化,增加了生动性。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热闹中难以掩饰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 夜火:象征着欢庆与热闹。
- 桃、柳、梅、杏:代表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 紫葡萄、池莲: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 凤城:象征着繁华的古都,反映出诗人的思乡情怀。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夜火”是在描绘什么场景?
- A) 春天的夜晚
- B) 元宵节的烟火
- C) 秋天的景象
- 诗人对当下的情感是?
- 诗中“凤城”指的是?
答案:
- B) 元宵节的烟火
- B) 孤独
- B) 古都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同样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然而其情感更倾向于欢乐与欢聚,而陈维崧的《满江红》则多了几分孤独与哀伤,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