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红梅 其一》

时间: 2025-07-12 19:11:52

诗句

几回错认杏花村,染得猩红浅复深。

不道山香盈小院,林家当日是知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19:11:52

原文展示

几回错认杏花村,
染得猩红浅复深。
不道山香盈小院,
林家当日是知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几次误以为是杏花村,实际上却是红梅盛开的地方,梅花的红色深浅不一,犹如情感的变化。诗人并不知道小院里弥漫的山间香气,林家的那位知音曾经是多么熟悉。

注释

  • 几回:几次,表示次数不多但仍然有些。
  • 错认:错误地认定、认为。
  • 杏花村:杏花盛开的村庄,寓意春天的美丽。
  • 猩红:鲜红色,形容梅花的颜色。
  • :充满、弥漫。
  • 知音:志同道合的朋友,能理解自己的人。

典故解析

“知音”一词源自于古代的故事,最著名的是“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伯牙弹琴,子期可以听懂他的音乐,成为他的知音,象征着深厚的友谊与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瑗,明代诗人,他的诗作风格清新,常常关注自然景物与人际关系的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明代,当时社会动荡,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思念,反映了人们对友情与自然美的向往。

诗歌鉴赏

《红梅 其一》通过对梅花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知音的怀念。诗的开头“几回错认杏花村”,引出一个回忆的场景,仿佛是诗人走在春日的乡间,心中充满了对过往的思索。杏花与梅花的对比,不仅是自然景物的变迁,更是情感的映射,暗含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接下来的“染得猩红浅复深”,诗人以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情感的复杂,猩红的梅花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热烈与生命的力量。最后一句“不道山香盈小院,林家当日是知音”,则是对友情的深刻思考。诗人或许在回想往日与知音的欢聚时光,感受到那种深厚的情谊如山间清香般弥漫在心间。

整首诗在意象的交织中,传达了对自然与友情的深情眷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伤与温暖,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几回错认杏花村

    • 诗人多次误以为是杏花盛开的村庄,暗示了对春天的期待与现实的错位。
  2. 染得猩红浅复深

    • 梅花的颜色层次分明,象征着情感的多样与深刻。
  3. 不道山香盈小院

    • 小院中弥漫着自然的香气,表达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4. 林家当日是知音

    • 提及过往的知音,表明对友谊的珍视与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的颜色与情感的变化相联系。
  • 对仗:如“染得猩红浅复深”,形成了形式上的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自然与人际关系的交融,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对知音的怀念,展现出一种温暖而又略显伤感的情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纯洁,常与高洁的品德相联系。
  • 杏花:代表春天的美好与希望。
  • 山香:自然的清香,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哪种花被误认?

    • A. 桃花
    • B. 杏花
    • C. 梅花
    • D. 菊花
  2. "猩红"形容的是哪种颜色?

    • A. 深蓝
    • B. 鲜红
    • C. 绿色
    • D. 紫色
  3. "知音"这一词的典故来源于哪个故事?

    • A. 孟尝君
    • B. 赵氏孤儿
    • C. 伯牙与子期
    • D. 西游记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春望》与《红梅 其一》: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物,但《春望》更多地反映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而《红梅 其一》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静夜思》与《红梅 其一》: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思念,但《静夜思》更多是在夜晚独自思考的情感,而《红梅 其一》则是在春日的温暖中感伤知音的怀念。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过南皮怀张振之先生 侍宴宣猷堂应令诗 侍宴应令诗 未央才人歌 赋得横吹曲长安道 赋得有所思 长安有狭斜行 花心动(瑞香) 题扇二十四首 其二十 清平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墙风壁耳 断竹续竹 幾字旁的字 旡字旁的字 飠字旁的字 西字头的字 循规矩蹈 至智弃智 反文旁的字 虎皮羊质 知奸亦有大罗 卖剑买牛 平话 计过自讼 责贬 包含警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