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4:53: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4:53:09
渡江云 秋夜阅报,怆怀不寐
作者: 刘凤梧 〔近代〕
霜凝天色晚,绕阑踯躅,新月照庭除。
隔帘听燕语,软语商量,北返共将雏。
芙蓉渐老,怨归帆不渡重湖。
犹记得,来时春柳,丝缕系香车。
愁余,烟云陡起,雾霭沉昏,障家山何处?
空太息书随雁杳,镜怯鸾孤。
当年蝶向花丛醉,甚近来香梦俱无?
秋风起,今宵应瘦蘼芜。
夜色渐深,霜凝结在天边,围着栏杆踱步,新月照耀着庭院。隔着帘子听到燕子的鸣叫,低声商量着北归,带着幼雏一起飞回。芙蓉花渐渐凋谢,怨恨归帆无法渡过重重湖水。犹记得,春天时柳树繁茂,丝缕缠绕着香车。愁苦仍在,烟云陡然升起,雾霭弥漫,遮挡了家乡的山峦,究竟在何方?空自叹息,书信随雁影消逝,镜子里怯生生的映出孤独的鸾鸟。曾几何时,蝴蝶在花丛中沉醉,而如今却连香梦也难以寻觅?秋风起,今夜的蘼芜花恐怕也要憔悴了。
作者介绍:刘凤梧,近代诗人,生于清末,生活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风格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秋夜,正值时局动荡,诗人阅报后,心中感慨万千,无法入眠,借景抒情,表达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状的忧虑。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融合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展现了深沉的思索与怀旧之情。开篇“霜凝天色晚”展现了一个寒冷的秋夜,诗人围着栏杆踱步,情绪沉重。接着,通过“隔帘听燕语”,诗人细腻地描绘了自然的声音,燕子的归来象征着温暖与希望,但现实却是“怨归帆不渡重湖”,表达了对归乡之路的无奈。
“犹记得,来时春柳”,引发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随着“烟云陡起,雾霭沉昏”,环境的变化呼应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愁苦加深,孤独而迷茫。最后,诗人以“秋风起,今宵应瘦蘼芜”收尾,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整首诗情感充沛,意象丰富,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时光流逝的感叹。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孤独与惆怅,也让人反思生命的意义与归属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体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的交织,展现了对生命脆弱与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
“芙蓉渐老”中“渐老”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归帆”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