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2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29:34
浮香亭纳凉
作者: 书諴 〔清代〕
六月郊坰草树丰,小园新霁暑全空。
水亭初散芰荷雨,冰簟来乘杨柳风。
幽鸟不惊人似槁,乱蝉忽聒耳如聋。
自知未尽忘机事,犹向清溪羡钓翁。
六月时节,郊外草木茂盛,小园经过了一场雨后,显得清新而凉爽。
水亭旁的雨水刚刚散去,冰凉的竹席上正乘着杨柳的微风。
幽静的鸟儿并不惊慌,仿佛人就像干枯的树木一样;
而蝉鸣声此起彼伏,令人耳朵感到刺耳。
我自知尚未忘却世俗的事物,心中仍然羡慕那在清溪边钓鱼的翁者。
作者介绍:
书諴,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其诗风清新脱俗,注重描写自然景色及人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夏日,表现了作者在郊外纳凉时的所见所感。清代的文人常常在夏季到郊外避暑,诗中描绘的自然环境和闲适心境正是这一背景的真实写照。
《浮香亭纳凉》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展现了作者在夏日傍晚于幽静水亭中纳凉的惬意心情。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自然界的丰盈与清新,草木繁茂的景象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随着雨后的清新空气,诗人不仅享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也感受到了一丝凉意,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清新感。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水亭和冰簟的描写,营造出一幅宁静优雅的夏日画面。微风拂面,带来杨柳的轻柔,让人倍感舒适。诗中“幽鸟不惊”和“乱蝉忽聒”的描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恬静与喧嚣并存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最后两句则转向内心世界的反思,诗人意识到自身尚未忘却尘世的繁杂,心中却又羡慕那悠闲自得的钓翁。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人在自然中所经历的内心挣扎。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拟人等手法,前后句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同时通过“幽鸟”和“乱蝉”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和人内心的挣扎。用“钓翁”作为理想生活的象征,突显了诗人的内心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对世俗烦恼的思考,体现了清代文人追求闲适、宁静生活的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六月郊坰草树丰”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幽鸟不惊人似槁”中的“槁”指的是什么?
诗人羡慕的“钓翁”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杂诗》相比,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浮香亭纳凉》更注重内心情感的反思与羡慕,而《山中杂诗》则侧重于对山水的描绘与感悟,反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