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00:0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00:06:42
蓦山溪 曾萧真人
作者: 王哲 〔元代〕
真人已悟,四海名先到。
只为有声闻,却隔了玄元妙道。
可怜仙骨,落入鬼形骸,一般衰,一般老。
空恁一般了。岂知玄妙。
刚被身心傲。度日若聋盲,
诮不识丹砂炉灶。
好将二物,鼎内结成丹,
服饵了。得长生,携手归蓬岛。
这位真人已经悟道,声名远扬。
只因有声名在外,却与那深奥的真理隔绝。
可怜他的仙骨,沦落到鬼的骸骨中,
都一样衰老,皆一样年迈。
空是如此一般的境遇,岂能理解那深奥的道理?
只是因为身心的傲慢,
度日如同聋盲,
嘲笑自己不识丹砂的炉灶。
只愿将那二样东西,在鼎中炼成丹药,
服用后便能长生,携手归去蓬莱仙岛。
王哲,元代诗人,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歌大多表达对道教思想的追求,风格上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本诗创作于元代,背景是道教文化的繁盛及人们对长生不老的向往。王哲在诗中通过对“真人”的描绘,探讨了修道者的内心挣扎与追求,反映出对真理的渴望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这首诗通过对“真人”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修道者的心路历程。诗中的“真人”已然领悟了人生的哲理,但却被世俗的名声所困扰,无法真正达到心灵的解脱。诗中“可怜仙骨,落入鬼形骸”一句,通过对比仙人与凡人,揭示了修道者的无奈与悲哀。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道教“长生”的渴望,但同时也对世俗生活的无奈表示深切的感慨。
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情感真挚,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展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诗中“度日若聋盲”的表述,形象地描绘出一种精神上的麻木与无知,使读者对修道者的处境更感同身受。最后一句“携手归蓬岛”则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令人向往那片理想的世外桃源。
整首诗主要探讨了追求真理与长生的矛盾,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无奈。通过对修道者的心理剖析,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精神升华过程中的困惑与挣扎。
“真人已悟,四海名先到”中的“真人”指的是什么?
A. 普通人
B. 领悟真理的人
C. 道士
D. 仙人
“度日若聋盲”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无知与麻木
C. 充实与满足
D. 忧伤
“携手归蓬岛”中的“蓬岛”象征什么?
A. 人间的繁华
B. 理想的归宿
C. 难以到达的地方
D. 仙人的住所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