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20: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20:43
原文展示:
叔坚宅同王损仲待月 钦义 〔明代〕 仲冬何日短,一饭忽黄昏。 待月羁人醉,栖鸦竞树喧。 涸阴交竹影,灯火射苔痕。 不觉留深夜,清光到石根。
白话文翻译:
仲冬时节,日子显得特别短,一顿饭的工夫,天色已近黄昏。 等待月亮升起,旅人已醉,栖息的乌鸦在树上争相喧闹。 枯萎的阴影与竹影交织,灯火的光芒照在苔藓上。 不知不觉中,夜已深,清冷的光辉直照到石根。
注释:
字词注释: 仲冬:指农历十一月,即冬季的第二个月。 羁人:旅人,指作者自己或同行的旅伴。 涸阴:枯萎的阴影。 石根:石头的基础部分。
典故解析: 本诗未明显使用典故,主要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旅人的感受来表达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钦义,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冬日的傍晚,作者与友人在叔坚宅中等待月亮升起时所作,通过描绘等待月出的情景,表达了旅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仲冬傍晚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传达了旅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欣赏。诗中“待月羁人醉”一句,既表达了旅人的孤独与疲惫,又暗示了对月光的期待。后两句“不觉留深夜,清光到石根”则进一步以月光为媒介,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旅人对夜晚的留恋。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展现了明代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首句“仲冬何日短”,直接点明时节,感叹日子短暂。 次句“一饭忽黄昏”,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时间的迅速流逝。 第三句“待月羁人醉”,结合旅人的状态和期待,增添了诗的情感色彩。 第四句“栖鸦竞树喧”,以乌鸦的喧闹,衬托出夜晚的宁静。 第五句“涸阴交竹影”,通过阴影与竹影的交织,描绘出夜晚的幽暗。 第六句“灯火射苔痕”,以灯火的光芒,照亮了苔藓,增添了诗的视觉美感。 第七句“不觉留深夜”,表达了时间的不知不觉流逝。 第八句“清光到石根”,以月光的光辉,照亮了石根,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拟人(如“栖鸦竞树喧”)和象征(如“清光到石根”)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意境的深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仲冬傍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旅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欣赏,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仲冬:象征着寒冷和时间的短暂。 羁人:象征着旅人的孤独和漂泊。 涸阴:象征着枯萎和衰败。 清光:象征着纯洁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仲冬何日短”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感慨? A. 天气寒冷 B. 日子短暂 C. 旅途劳累 D. 自然美景 答案:B
“待月羁人醉”中的“羁人”指的是什么? A. 旅人 B. 官员 C. 学生 D. 商人 答案:A
诗中“清光到石根”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象征 D. 对仗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与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对比,虽然题材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