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4: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4:27
明妃绝色世无邻,
粉黛那数三千人。
咫尺宫门接前殿,
君王只向图中见。
当时自恃如花容,美丑谁知由画工。
单于日近汉日远,
万里风沙魂不返。
琵琶马上再三弹,
翠袖朝啼关塞寒。
皓齿明眸葬胡地,
千秋遗曲犹悲酸。
燕支暮云白浩浩,
胡儿吹笳雪飞早。
山前孤冢高嵯峨,
岁岁春风长青草。
古来抱节本难遇,
况复蛾眉人所妒。
君不见长门宫,
不用黄金买词赋,
纵有朱颜君不顾。
明妃的美貌在世上无人可比,
她的妆容风华绝代,何止三千人。
宫门近在咫尺,连前殿都能看到,
可君王却只能在画中见到她。
当时她自以为美丽如花,
谁又能知道美丑由画工决定呢?
单于的势力近在眼前,汉朝却远在天边,
万里风沙使她的灵魂无法归还。
在马上她反复弹奏琵琶,
翠袖轻舞,晨曦中啼鸣传遍关塞的寒冷。
她的皓齿明眸葬在胡地,
千秋遗留下的乐曲依旧令人悲伤。
燕支的暮云白茫茫,
胡儿在雪中轻吹笳声早早响起。
山前的孤冢高高耸立,
每年春风吹来绿色草长。
古来抱节的人本就难得,
何况这蛾眉之人又被人所妒。
君不见长门宫,
不必用黄金来买词赋,
即使有美丽的容颜,君王也未必会在意。
何景明,明代诗人,其作品多以古诗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感慨。
《明妃引》写于明代,对王昭君的悲惨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同情。通过对美人的描绘,反映出历史的无情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明妃引》以王昭君为主角,诗人在描绘她绝世美貌的同时,也揭示了她的悲惨命运。开篇即以“明妃绝色世无邻”引入,立刻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接着用“粉黛那数三千人”强调她的独特。她的美貌在宫中无与伦比,却因种种原因被迫出嫁,成为匈奴的王妃。诗中“君王只向图中见”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奈,昭君的美丽只能在画像中维持,而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接下来的段落中,诗人以琵琶声为媒介,表达了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无尽的悲伤。“千秋遗曲犹悲酸”更是点明了她的音乐依旧萦绕,但已无人能够倾听。最后两句以“古来抱节本难遇,况复蛾眉人所妒”收尾,感慨王昭君的抱节与美貌在历史长河中是多么的稀有与脆弱,充满了对美人命运的唏嘘。
整首诗情感真挚,运用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使得王昭君的形象在读者心中愈发鲜活与感人。
整首诗通过对王昭君命运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美人命运的同情。它探讨了美丽与命运、忠贞与妒忌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出一种深切的惋惜与无奈。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悲伤而又美丽的氛围,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命运与情感深度。
明妃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王昭君
B. 西施
C. 貂蝉
D. 甄氏
诗中提到的“咫尺宫门”暗示了什么?
A. 宫门很远
B. 宫门很近,但无法相见
C. 宫门被封闭
D. 宫门有很多人
诗中提到的“琵琶”象征什么?
A. 战争
B. 乡愁与艺术
C. 财富
D. 权力
可以将《明妃引》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比较,前者更多地表现了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悲伤,而后者则是对人生豪情的洒脱,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诗人对人生的不同理解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