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5:20
原文展示:
憎利名用智,羡恬退逃世。
百年中自是殊滋味。
享荣华得意,可曾闻将相身拘繫。
又岂见门第生荆杞,
叹世间兴替本无常,
劝迷人休矣。
白话文翻译:
我厌恶那些为了利益和名声而用尽智慧的人,羡慕那些安逸地退隐、逃避世俗纷扰的人。在百年人生中,这两种滋味各有不同。享受荣华富贵的人,难道曾听闻过那些位高权重的相国也会被束缚吗?又怎么能看到门第高贵的人也可能生出荆棘呢?我感叹世间的兴衰变化本来就没有常态,因此劝诫迷惘的人们,停止这种执迷吧。
注释:
- 憎利名:厌恶利益和名声。
- 羡恬:羡慕那种安适的生活。
- 百年中自是殊滋味:一生中有不同的滋味体验。
- 享荣华得意:享受荣华富贵、得意之时。
- 将相身拘繫:指高官厚禄的人生遭受束缚。
- 门第生荆杞:出身高贵的人也可能遭遇困境。
- 兴替无常:世间的兴亡更替并无固定的规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未淳,近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作品多反映个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其诗风多为沉郁顿挫,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醉太平 警世》创作于社会动荡时期,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厌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反映了对世事无常的感叹,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逃避之情。
诗歌鉴赏:
《醉太平 警世》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思考的作品。诗人在开篇即直言对名利的憎恨,表达了对追逐世俗成功的深刻质疑。诗中通过对比安逸的隐退生活与追逐权势的将相身世,揭示了权力和地位的虚幻与束缚,表现出一种对荣华富贵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的最后几句,通过对兴替无常的感叹,提醒人们要清醒,不要被外在的名利所迷惑。这种思考不仅是个人的感悟,更富有普遍的警示意义。通过对人生滋味的剖析,诗人向读者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而非一味追求外在的成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憎利名用智:诗人表达了对为了利益和名声而拼命使用智慧的人的厌恶。
- 羡恬退逃世:与之形成对比,诗人羡慕那些能够安然自处,逃避世俗纷扰的人。
- 百年中自是殊滋味:人生百年,各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 享荣华得意,可曾闻将相身拘繫:即使是位高权重的人,也不免受到各种束缚,反映出荣华的虚幻。
- 又岂见门第生荆杞:即便身世显赫,也难免遭遇困境,暗示世事的无常。
- 叹世间兴替本无常:对世间兴衰变化进行感叹,强调无常的道理。
- 劝迷人休矣:劝诫那些迷失的人,停止对名利的执迷。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追名逐利与隐逸生活的对比,突出主题。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增强语气,强调诗人对世事的深刻思考。
- 排比:在表达兴替无常时,运用排比增强节奏感和力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功名利禄的反思与警醒,强调人生的无常与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倡导一种超脱于世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利名:象征世俗的追求和欲望。
- 安逸:象征心灵的宁静和逃避纷扰的理想状态。
- 兴替:象征世事的无常与变迁,传达出一种人生的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憎利名用智”的主要意思是?
- A. 追逐名利
- B. 厌恶追逐名利
- C. 喜欢追逐名利
-
诗人羡慕的是哪种生活?
- A. 追求权势的生活
- B. 安逸退隐的生活
- C. 享受荣华的生活
-
诗中提到的“门第生荆杞”是想表达什么?
- A. 出身高贵的人也可能遭遇困境
- B. 门第高的人一定会成功
- C. 荆杞是高贵的象征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反映人生的感慨。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隐逸生活的渴望。
诗词对比:
- 《饮酒》(陶渊明):同样反映隐逸生活的诗作,探讨个人内心的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 《出塞》(王昌龄):在表现人生无常的同时,反映了对战争和离别的思考。
对比这几首作品可以看出,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在探讨人生态度与内心的追求,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提供丰富的古诗词资料。
- 《近现代诗词研究》:对近现代诗词进行深入研究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