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12:36
原文展示:
霜沈把竹更无他,底事游魂演百魔。
函谷迎关儳紫气,雪山灌顶散青螺。
孤萤一点停灰冷,古树千藤写影拖。
春梦婆今何处去,冯谁举此似东坡。
白话文翻译:
霜雪覆盖了竹子,别无其他,
游荡的灵魂为何在演绎百种妖魔?
函谷关迎接着紫气,
雪山之巅飘散着青色的螺旋云。
孤独的萤火虫在阴冷的灰烬上停留,
古老的树木和千藤的影子交错拖曳。
春梦中的那位女子如今何处而去?
又是谁像东坡那样高举此情?
注释:
- 霜沈:霜雪覆盖,形容天气寒冷。
- 游魂:游荡的灵魂,指无形的存在。
- 演百魔:演绎无数妖魔,形容变化无常。
- 函谷:函谷关,古代重要的军事关口。
- 紫气:象征吉祥和神秘的气象。
- 散青螺:青色的云层如螺旋般散开。
- 孤萤:孤独的萤火虫,象征微小而孤寂的生灵。
- 春梦婆:春梦中的女子,象征美好的幻影。
- 冯:在此处可理解为“问”的意思。
典故解析:
- 东坡:指苏东坡,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以其豪放的性情和深邃的诗文闻名。诗中提到他,暗示追求理想与情感的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擅长山水、花鸟,兼具书法和文学才能。他的诗风个性鲜明,常常表现出深邃的哲理与浓烈的情感。
创作背景:
《香烟》是徐渭在生活困顿与心灵孤寂中所作的诗作,表达了他对人生幻梦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在明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与对美好理想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起点,逐步引入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开篇以“霜沈把竹”描绘了严寒的冬天,竹子的凋零象征着生命的脆弱。接着提到“游魂演百魔”,表达了对人世间变化无常的感慨。诗中通过“函谷迎关”与“雪山灌顶”两个意象,传达出一种神秘而又宏伟的气息,暗示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下半部分的“孤萤一点停灰冷”则通过萤火虫的微弱光芒,展现出个体在冷酷现实中的孤独与无奈。“春梦婆今何处去”一句则表现了对美好幻梦的追问,透露出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渴望。最后一句“冯谁举此似东坡”通过提及苏轼,隐含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当下生活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充沛,意象丰富,体现了徐渭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刻的人生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沈把竹更无他:霜雪覆盖了竹子,别无他物,暗示环境的冷清。
- 底事游魂演百魔:游荡的灵魂为何要演绎出妖魔,反映了对世事无常的思考。
- 函谷迎关儳紫气:函谷关迎接紫气,象征着吉祥与希望。
- 雪山灌顶散青螺:雪山顶端的青色云层如螺旋般散开,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壮丽。
- 孤萤一点停灰冷:孤独的萤火虫停留在阴冷的灰烬上,象征着微小生命在冷酷世界中的挣扎。
- 古树千藤写影拖:古老的树木与藤蔓交错的影子,营造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
- 春梦婆今何处去:春梦中的女子如今何处而去,体现出对美好幻影的追问与遗憾。
- 冯谁举此似东坡:最后提问,谁能像苏东坡那样高举理想与情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游魂”和“百魔”相提并论,形象生动。
- 对仗:如“雪山灌顶”与“函谷迎关”,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意象:如“孤萤”、“古树”都是深入人心的意象,富有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孤独与理想、现实与幻梦的主题展开,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情感深邃而复杂。
意象分析:
- 霜雪:象征寒冷与孤寂。
- 游魂:代表无形的思绪与忧虑。
- 紫气:象征吉祥与希望。
- 孤萤:象征微小的生命与孤独。
- 古树: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
- 春梦:代表美好而短暂的幻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游魂”是指什么?
- A. 游荡的灵魂
- B. 美好的梦
- C. 自然的景物
答案:A
-
“函谷迎关”的“函谷”是指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古代军事关口
- C. 一种气象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孤萤”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孤独与微小
- C. 光明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情感的抒发,但风格更为豪放,体现出苏轼的胸怀与豪情。
- 《将进酒》:李白则通过豪饮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情感更为奔放,体现出不同的个性。
参考资料: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徐渭的生平与创作,拓展对《香烟》的理解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