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1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19:48
楚宫春慢 寄讯王真
作者: 沈轶刘 〔近代〕
鳌峰几匝。带深翠千重,来绕仙塔。
砚底去潮,漂损红帘芳腊。
消与丹铅万纸,剩貌取吟魂盈匣。
露夕调弦,对逝波谁写哀丝,和入孤钟鞺鞳。
书幌桐阴曾踏。香在几堆阁琴尊嫌狭。
眠麴昼长,醪券牙签同插。
却怪群飞海水,忍便老蛾眉词侠。
褪笔难描,草又青,月满西湖,半角家山云压。
全诗翻译:
在鳌峰上,翠绿的山峦环绕着仙塔。
砚台底下的潮水退去,红色帘子上的芳香渐渐消失。
与丹铅所写的万纸诗篇相比,剩下的只是那吟唱的灵魂装满了匣子。
夜露下调弦,面对着流逝的波涛,谁能为其写下哀伤的丝竹声,和孤钟的敲击声相和?
曾经在桐阴下踏过书幌,香气在几堆阁中愈发浓郁,琴尊却显得狭小。
白天长时间的酣睡,酒券和牙签同样被插在一起。
却怪那些在海水中飞舞的群鸟,竟然忍心老去,仿佛是为了那蛾眉的侠客吟词。
而我却难以用笔描绘,草又复生,月圆西湖,半边的家山被云彩压迫。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仙塔”、“孤钟”等典故,均与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象、音乐意象密切相关,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受。
作者介绍:
沈轶刘,近代诗人,生于清末,长于民国,受传统文化熏陶,擅长用古典诗词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近代,正值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依依不舍与对未来的迷茫。
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对人生的感慨。开篇的“鳌峰几匝”以高耸的山峰作为背景,瞬间拉开了空间的广阔感,也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翠绿的山峦环绕着仙塔,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砚底去潮,漂损红帘芳腊”,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觉。这种对比使得后文中关于吟唱与孤独的描写更加引人入胜。诗中提到的“露夕调弦”,不仅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也隐喻着内心的孤寂。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既有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有音乐与情感的交织,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哲思。结尾的“月满西湖,半角家山云压”,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一种既美丽又压抑的复杂情绪。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鳌峰”象征什么?
A. 理想与追求
B. 遗憾与失落
C. 家乡的美丽
“露夕调弦”中的“调弦”指的是什么?
A. 书写诗篇
B. 演奏音乐
C. 休息
诗中提到的“仙塔”代表了什么?
A. 现实的追求
B. 理想的境界
C. 逝去的时间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材料将为理解和研究沈轶刘的诗歌提供更深入的背景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