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点绛唇 寄吴夫人小畹》

时间: 2025-04-26 16:11:40

诗句

隔过墙头,几番同听黄昏雨。

别来情绪,向北看春树。

一院藤花,底是临书处。

还分取,绿窗朱户,袅袅茶烟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11:40

原文展示:

隔过墙头,几番同听黄昏雨。
别来情绪,向北看春树。
一院藤花,底是临书处。
还分取,绿窗朱户,袅袅茶烟缕。

白话文翻译:

隔着墙头,几次一起听那黄昏的细雨。
分别后情绪起伏,向北望去看到春天的树木。
一院子里盛开的藤花,正是我写字的地方。
还分开看,绿窗红门,袅袅的茶烟缕缕升起。

注释:

  • 隔过墙头:意为隔着墙头,指隔离的空间。
  • 几番同听黄昏雨:几次一起听黄昏的雨声。
  • 别来情绪:自从分别后情感的波动。
  • 向北看春树:向北方望去,看到春天的树木。
  • 一院藤花:院子里盛开的藤花。
  • 临书处:写字的地方。
  • 绿窗朱户:绿色的窗户和红色的门。
  • 袅袅茶烟缕:茶烟缓缓地升起,缕缕飘散。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诗中“黄昏雨”和“春树”等意象可引申至中国古诗词中对自然的描写与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素嘉是明代的一位女诗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致力于诗歌创作,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与吴夫人分别之后,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及对故土的怀念,是在黄昏细雨中,感受到春天生机的情景。

诗歌鉴赏:

《点绛唇 寄吴夫人小畹》是一首充满思念与情感的词作,沈素嘉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开篇的“隔过墙头,几番同听黄昏雨”,以低沉的氛围引入,仿佛在雨中回忆起与友人共度的时光,感受到细雨的忧伤与温柔;接着“别来情绪,向北看春树”,则表现出分别后的情感波动,映衬出春天的生机与希望,显示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后面“一院藤花,底是临书处”将思念与对自然的观察结合,藤花的盛开似乎在召唤着友人的到来,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结尾的“绿窗朱户,袅袅茶烟缕”传达出一种温馨的画面,营造出一个恬静的生活场景,进一步深化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词在细腻的笔触中流露出浓浓的情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隔过墙头:表达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物理隔离。
    • 几番同听黄昏雨:回忆起过去的共同经历,情感深厚。
    • 别来情绪:自从分别后的感情波动。
    • 向北看春树:向北方望去,感受到春天的生机。
    • 一院藤花:描绘出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底是临书处:强调写作的环境与心境。
    • 绿窗朱户:描绘出家居的温馨。
    • 袅袅茶烟缕:表达宁静生活的美好。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增强了诗意。
    • 拟人:茶烟的“袅袅”让生活更具生气。
    • 对仗:如“绿窗朱户”,形成了和谐的视觉效果。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反映出一种温柔而感性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黄昏雨:象征着思念与伤感。
  • 春树:象征生机与希望。
  • 藤花:象征美好与宁静的生活环境。
  • 茶烟:象征温馨与舒适的生活场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昏雨”象征什么? A. 思念
    B. 快乐
    C. 悲伤

  2. 诗人对吴夫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A. 疏远
    B. 深厚
    C. 不满

  3. “袅袅茶烟缕”描述的是哪个场景? A. 繁忙的市集
    B. 宁静的家居
    C. 荒凉的山林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杨柳枝》

诗词对比: 沈素嘉的作品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女性的细腻情感,但沈素嘉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思念,而李清照则通过内心的情感波动直接抒发。两者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表达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踏莎行 云窗秋梦 踏莎行 岁晚薄游北郊 踏莎行 赠王三校尉 踏莎行 总咏 踏莎行 其二 为宗叔庾梅写庾岭探梅小像 踏莎行·萼破前村 踏莎行 其六 十九部仄韵 踏莎行 其二 踏莎行 春宵听雨二首 其一 踏莎行 其三 十九部仄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鬼画符 矢字旁的字 沾丐后人 包含嗽的词语有哪些 发奸露覆 利结尾的成语 鹵字旁的字 快人快语 包含鞠的词语有哪些 前对 黄童白叟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鬲字旁的字 滦京 牛字旁的字 牧包 公车 馬字旁的字 夏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