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09:0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09:04:00
冥鸿有意避云罗。问何处,是行窝。今古一渔蓑。收揽了闲人最多。求田问舍,君休笑我,两鬓已成皤。髀肉尽消磨。浑换得功名几何。
这只黑暗中的鸿雁故意躲避那云雾缭绕的罗网。我在问哪里是它的栖息之处。古今以来,渔者的蓑衣,收获的往往是闲散的人最多。你别笑我求田问舍,两鬓已经白了。大腿上的肉也消磨得差不多了。换来的功名究竟有多少呢?
“求田问舍”出自《论语》,讲述了人们追求安稳生活的愿望。“髀肉尽消磨”则反映了诗人对辛劳与时光流逝的感慨,代表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刘因,元代诗人,生于南宋末年,生活在元代初期。他的诗歌多描写田园生活,以清新自然著称,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此诗作于作者晚年,社会动荡与个人生计的压力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名利的厌倦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太常引·冥鸿有意避云罗》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刘因通过鸿雁的意象,表达了对生活处境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诗中“冥鸿有意避云罗”,暗示着对复杂世事的逃避,而“今古一渔蓑”则表明了作者对渔人生活的向往,渔蓑象征着简单、自在的生活状态。尽管求田问舍是很多人的追求,但作者却因岁月的流逝感到无奈:“两鬓已成皤”,展现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青春的怀念。同时,诗人也反思了自己所追求的功名利禄,最终得不到实质的满足,留下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鸿雁、渔蓑等都极具象征意义,展现了自然与人情的交融。刘因的文字简练而富有哲理,既表达了个人情感,又反映了普遍的人生观,令人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对名利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时间流逝和生活选择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
“冥鸿有意避云罗”中“冥鸿”指的是什么?
“两鬓已成皤”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受?
诗中“求田问舍”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这些信息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太常引·冥鸿有意避云罗》这一诗作的深刻内涵与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