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绿牡丹》

时间: 2025-04-26 14:15:21

诗句

牡丹绿者未曾闻,狡狯司花此弄新。

汉水鸭头教作帔,陇山鹦鹉未呼人。

韩郎顷刻愁难学,酒辈逡巡醉可频。

不羡张家回道士,自抛红粉练庚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15:21

诗词原文展示

绿牡丹
作者:徐渭 〔明代〕

牡丹绿者未曾闻,
狡狯司花此弄新。
汉水鸭头教作帔,
陇山鹦鹉未呼人。
韩郎顷刻愁难学,
酒辈逡巡醉可频。
不羡张家回道士,自抛红粉练庚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独特感受,认为这种绿牡丹是前所未见的。诗中提到的“狡狯司花”暗示了花的变化与新意。汉水的鸭头和陇山的鹦鹉虽美,却无人呼唤。诗中提到的“韩郎”和“酒辈”则反映了愁苦与醉意的交织。最后,作者不羡慕张家的道士,反而选择抛弃红尘,练就自己的情怀。

注释

  • 牡丹绿者: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绿色牡丹,诗人未曾见过。
  • 狡狯:狡猾而灵活,形容花的变化多端。
  • 汉水鸭头:汉水流域的鸭头,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观。
  • 陇山鹦鹉:陇山的鹦鹉,表示一种神秘与孤独。
  • 韩郎:指的是韩愈,古代文人。
  • 酒辈:饮酒作乐的人。
  • 张家道士:指张家传道士,象征着追求长生不老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渭(1521-1593),明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文长,号青藤,生于浙江。徐渭以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尤其在诗、文、画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徐渭晚年,正值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交融之际,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歌鉴赏

《绿牡丹》是徐渭的一首独特之作,诗中以“绿牡丹”为引,体现了诗人对美的敏锐捕捉和深刻思考。通过对绿色牡丹的描绘,徐渭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更通过对比与象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人生的无常。诗中提到的“汉水鸭头”和“陇山鹦鹉”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的美,仿佛在提醒人们即使在美丽的自然中,依旧存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

此外,诗中的“韩郎顷刻愁难学,酒辈逡巡醉可频”体现了对人生愁苦的深刻感悟,诗人以此反映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感受。最后,徐渭自我剖析,不羡慕他人,选择抛弃世俗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对内心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在风格上充满了个性化与时代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牡丹绿者未曾闻:直言未见绿色牡丹,突显其稀有。
  2. 狡狯司花此弄新:花的变化灵活多端,暗示生命的无常。
  3. 汉水鸭头教作帔:自然景观美丽,但与人无缘,表达孤独感。
  4. 陇山鹦鹉未呼人:鹦鹉的孤独与无声,象征诗人的情感状态。
  5. 韩郎顷刻愁难学:提到韩愈,表达对愁苦的感慨。
  6. 酒辈逡巡醉可频:饮酒的人反复追求醉生梦死的状态。
  7. 不羡张家回道士:不羡慕他人追求的长生,反映诗人内心的自我选择。
  8. 自抛红粉练庚辛:选择抛弃世俗的红尘,追求内心的修炼。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丰富了意象。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徐渭对美与孤独、世俗与内心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以及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绿牡丹:象征稀有与美,体现诗人对美的追求。
  • 汉水鸭头、陇山鹦鹉:自然意象,反映孤独与生命的静默。
  • 韩郎、酒辈:借代古人和饮酒者,象征人世浮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绿牡丹”代表什么?

    • A. 常见花卉
    • B. 稀有的美丽
    • C. 难以生存的植物
  2. “不羡张家回道士”中,张家道士象征什么?

    • A. 长生不老的追求
    • B. 普通人的生活
    • C. 自然的奇观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徐渭与杜甫的作品均反映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但徐渭更倾向于个体内心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实与历史变迁。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徐渭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与解读》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长安晓望,寄崔补阙(一作司空曙诗) 同舍弟佶、班、韦二员外秋苔对之成咏 送乌程王明府贬巴江 同阎伯均宿道士观有述 同李郎中净律院梡子树 和孟虔州闲斋即事 送韦侍御奉使江岭诸道催青苗钱 江上田家 阙下芙蓉 和苗员外寓直中书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蕙心纨质 包含倍的词语有哪些 血字旁的字 贴费 王祥卧冰 恒河之沙 肀字旁的字 牛字旁的字 仕途经济 木根 丧柩 置之脑后 乙字旁的字 刳腹 丁子有尾 人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