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58:25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
身执略兮入西关,历险阻兮之羌蛮。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东愿兮但悲欢。
冥当寝兮不能安,饥当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眦不乾,薄志节兮念死难。
虽苟活兮无形颜,惟彼方兮远阳精。
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冥。
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兽兮食臭腥。
言兜离兮状窈停,岁聿暮兮时迈征。
夜悠长兮禁门扃,不能寝兮起屏营。
登明殿兮临广庭,玄云合兮翳月星。
北风厉兮肃冷冷,胡笳动兮边马鸣。
孤雁归兮声嘤嘤,乐人兴兮弹琴筝。
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愤盈。
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
家既迎兮当归宁,临长路兮捐所生。
儿呼母兮啼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
追持我兮走茕茕,顿复起兮毁颜形。
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恒绝兮死复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58:25
嗟薄祜兮遭世患,
宗族殄兮门户单。
身执略兮入西关,
历险阻兮之羌蛮。
山谷眇兮路漫漫,
眷东愿兮但悲欢。
冥当寝兮不能安,
饥当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眦不乾,
薄志节兮念死难。
虽苟活兮无形颜,
惟彼方兮远阳精。
阴气凝兮雪夏零,
沙漠壅兮尘冥冥。
有草木兮春不荣,
人似兽兮食臭腥。
言兜离兮状窈停,
岁聿暮兮时迈征。
夜悠长兮禁门扃,
不能寝兮起屏营。
登明殿兮临广庭,
玄云合兮翳月星。
北风厉兮肃冷冷,
胡笳动兮边马鸣。
孤雁归兮声嘤嘤,
乐人兴兮弹琴筝。
音相和兮悲且清,
心吐思兮胸愤盈。
欲舒气兮恐彼惊,
含哀咽兮涕沾颈。
家既迎兮当归宁,
临长路兮捐所生。
儿呼母兮啼失声,
我掩耳兮不忍听。
追持我兮走茕茕,
顿复起兮毁颜形。
还顾之兮破人情,
心恒绝兮死复生。
哀叹命运薄幸,遭遇世间的苦难,
宗族被灭,家门变得单薄。
我握紧武器,进入西关,
经历重重险阻,面对羌蛮。
山谷幽深,路途漫长,
我眷恋东土,却只感到悲欢离合。
暗夜来临,却无法安然入睡,
饥饿时刻来袭,却无食可餐。
常常流泪,眼眶始终干涩,
志向薄弱,心中念念不忘亡者之难。
虽苟且偷生,却无颜面见人,
只盼那遥远的阳光。
阴气凝聚,夏雪纷飞,
沙漠封闭,尘埃弥漫。
春天来临,草木却无荣光,
人如野兽,食用臭腥之物。
言语相离,情景窈窕停滞,
岁月已暮,时光渐行渐远。
漫漫长夜,禁闭的门扉,
无法入睡,只得起身安营。
登上明殿,俯瞰广阔庭院,
乌云密布,遮住明月与星辰。
北风凛冽,寒冷刺骨,
胡笳声起,边塞马鸣。
孤雁归来,声声嘤鸣,
乐人奏乐,琴声悠扬。
音声交和,悲中带清,
心中思绪,愤怒充盈。
想要舒展心绪,怕惊动他人,
含着哀伤,泪水湿透颈项。
家已迎接,理应归宁,
漫漫长路,抛弃所生。
儿子呼唤母亲,哭声失声,
我捂住耳朵,不忍再听。
追随我者,孤独前行,
又重新起身,毁坏容颜。
回望过去,破坏人情,
心常绝望,死而复生。
蔡琰(约178-250年),字孟氏,号文姬,东汉末年著名女诗人,才女。她是著名政治家蔡邕的女儿,因其父被杀而流亡,经历了家族的浩劫,生活悲苦,留下了大量感人至深的诗篇。
《悲愤诗二章》是蔡琰在其父被杀、家族覆灭后流亡生涯中创作的诗篇,表达了她对家庭遭遇的不幸、对国家动乱的悲愤,以及对人生苦难的深切感受。诗中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和对亡故亲人的思念,体现了她作为女性在动荡时代的无奈与坚韧。
《悲愤诗二章 其二》在表达上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诗人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她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恋。整首诗层层递进,情感深邃,语句凝练而富有表现力。
首先,诗人在开头以“嗟薄祜兮遭世患”开篇,直接表明了自己对命运的不满和对世事的愤懑,立刻引起读者的关注。接着,诗人通过对“宗族殄兮门户单”的描述,表达了对自己家族被灭的痛苦,情感愈发沉重。
诗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如“虽苟活兮无形颜”,表现了诗人即使活着也感到无颜以对,更突显了她对生活状态的无奈。诗中描绘的景象如“阴气凝兮雪夏零”,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凄凉,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苦闷与绝望。
蔡琰在诗中运用大量的视觉和听觉意象,如“孤雁归兮声嘤嘤”和“北风厉兮肃冷冷”,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她的孤独与悲伤。最后,诗人在对家庭的思念中再度回到个人情感的核心,尤其是在“儿呼母兮啼失声”这一句中,表达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令人心碎。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实,既有对历史悲剧的反思,也表现了个体在苦难中的坚韧与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充分展现了蔡琰深厚的文学才华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动乱的反思,表达了蔡琰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对家族的强烈思念,展现了个体在社会动荡中苦苦挣扎的心声。
蔡琰的《悲愤诗二章 其二》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爱情
B. 对家族的思念与对命运的愤懑
C. 对自然的赞美
诗中提到的“孤雁”的意象象征着什么?
A. 回归
B. 孤独与思乡
C. 繁荣
诗中“北风厉兮肃冷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暖和
B. 凄凉与寒冷
C. 宁静